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絲路花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絲路花雨(紀錄片)原圖鏈接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絲路花雨》,35年,2300場演出、出訪30多個國家、超過400萬全球觀眾—— 取材於敦煌壁畫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所創造的這一記錄至今無人能及,而它背後的故事如同舞台上的故事一樣,美麗動人。35年前,從《絲路花雨》第一次呈現在舞台起,一個新的舞種——「敦煌舞」被宣告確立。它在全國掀起「敦煌熱」,在世界颳起 「中國風」。35年後,它已是中國最早也最持久的文化輸出品牌,在中國和世界舞壇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品牌價值。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實力的今天,它的成功再次告訴人們一個真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分集劇情

《人文地理》 20141127 絲路花雨 第一集 七進敦煌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2013年初,中國各地沉浸在濃濃年味中之時,當代西方最高藝術殿堂之一的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迎來了一部來自中國的大型民族舞劇。《紐約時報》盛讚這是一部難得一見的藝術瑰寶,它為美國觀眾呈現了一場世界級的舞蹈盛宴。毫無疑問,這部中國當代經典舞劇已成為美國社會解讀中國文化魅力的載體。

《人文地理》 20141128 絲路花雨 第二集 復活壁畫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三十多年前,敦煌舞還處在萌芽狀態的時候,第一位英娘賀燕雲生平第一次走進了莫高窟。壁畫上曼妙的線條和奇特的舞姿讓跳慣了紅色芭蕾的賀燕雲萬分驚詫。她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來,此刻,命運之神已經降臨身邊,她們即將成為復活敦煌壁畫舞蹈的第一代舞者。

《人文地理》 20141129 絲路花雨 第三集 花雨繽紛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1979年,甘肅省歌舞團歷時兩年創作的舞劇《絲路花雨》在蘭州黃河劇場首次公演,但是卻沒獲得觀眾的肯定。宣傳部長吳堅邀請吳曉邦、沈從文等一大批精英給舞劇評判,提出很多寶貴意見,使得舞劇展現出來的更富美感,也更成熟。1979年9月27日晚,《絲路花雨》首次在北京亮相,口碑一夜間在北京城傳開,也是讚譽如潮。如今,舞劇《絲路花雨》上演了2300餘場,它深刻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觀念,引發了中國舞蹈的創新與變革。

紀錄片流派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約翰·格里爾遜最早稱呼出來的[1]

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托夫、弗拉哈迪。其中維爾托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2]」,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50年代的紀錄電影運動:五十年代末開始的紀錄電影創作潮流實際上由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組成,他們分別是法國導演讓·盧什(《夏日紀事》 1961年)為代表的「真實電影」運動以及由美國梅索斯兄弟(《推銷員》 1969年)代表的「直接電影」運動。真實電影為參與式電影,允許導演介入到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煽動其中一些劇情的發展。直接電影為觀察式電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採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3]

視頻

絲路花雨 相關視頻

絲路花雨:敦煌壁畫2維變3維,肢體語言穿越千年,定格西域風情
《絲路花雨》四十年 經典傳承 美麗依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