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古代的上帝的是什麼樣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帝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中國古代的上帝的是什麼樣的關於上帝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書經中,它可能在公元前700年或更早以前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就已經存在;文獻對於上帝「人性」的詮釋相當的少,莊子中記載的混沌、倏和忽算是最具備「人」的形象,它主要的功能是向民間傳達「敬天地」的概念。[1]

孔子曰:「周因於殷禮」。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大祀養性,在滌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

歷史介紹

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神」、「天」。

上字在甲骨文中,「天」與「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周因於殷禮」。而儒家則繼承了商周的禮制,祭祀的神,就是天帝。[2]在儒家經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稱號是上蒼,或稱帝,天帝。皇天上帝的名稱來自《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論語·堯曰》:「敢詔告於皇皇后帝」。《尚書·舜典》:「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中國古代的天帝,就是當時中國人的五帝。五帝中最優秀者,是黃帝和炎帝。而所謂首先是說,天子們的家族—「炎黃子孫」—乃是黃帝或炎帝的後代,後來就成為中國一般人祖宗的代稱。隋唐時期,國家禮典里天神的名字被依據《周禮》,正式確定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的意義,則依據儒者毛氏對於《詩經·黍離》中「悠悠蒼天」的解釋。認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氣」,而上帝的意思是說,上天之帝,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遠視之蒼然,則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托之於天,故稱天帝(《宋史·禮志》)。

祭祀傳統

古代中國只有天子有祭祀天帝的資格,祭祀上帝被認為是天義,是以華夏中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天子。《說苑》指出「天子祠天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過其族」。中國後世王朝也繼續以這種規格祭祀天帝。殷商甲骨文就出現了天帝之名,當時的祭祀天帝就已經是天子的天權。

昊天上帝(來自《尚書》)或皇天上帝(北京天壇供奉的神主牌)是上天、天帝、天父(與「地母」相對)、皇天(與「后土」相對)、老天爺等的正式尊稱。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昊天上帝,稱為「類」。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稱「天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祭祀天帝要殺死或燒死俘虜和牲畜,作為祭品,耗費大量的財富。遠古時代祭天,是祈求上天太陽神保佑,以獲得農業豐收,人畜興旺。據《尚書·堯典》、《史記·五帝本紀》、《淮南子·天文訓》等史書記載,我國夏代以前祭天,是祭太陽祈年的,殷周以來祭天皆用火。《周禮》記有:「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觀師、雨師」,註:「三祀皆積柴……燔燎而生煙」,《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山祭天也。」商代的統治者多以「天命自居」,認為自己的地位是上天給予的。《尚書·盤庚》:「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他們與天、帝的關係,都是通過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殷人有靠先祖來「賓帝」的觀念。所謂的賓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天帝左右,天帝對商王有護佑和懲戒的能力。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殷周以來,對天帝的稱呼也日趨繁化,有:帝、天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維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