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歷代有識之士,早已警覺到濫用自然資源可能導致嚴重的生態後果。古人早就告誡,「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以免「構木為臺,焚林而田,竭澤而漁」。歷代也不乏有人指出濫伐森林與水災之間的關係。如果不計後果,用盡資源,最後必然一無所有。明人劉基指出,奪取諸物以自用,可說是「天地之盜」,但要知道如何「善盜」;善盜就是妥善利用自然資源。在人口激增的壓力下,為了耕地與糧食,為了建材與燃料,保護的理念難能抵抗開發的需求。急功近利顧不得千秋的利益,使森林在明清時代大面積削減,水土流失,造成難以估算的災害與損失。
為了增產,人們不惜與山爭地,與湖爭地,遂令湖山均遭損毀;而森林面積之銳減,尤為顯著。整個長江流域的丘陵山地,由於清代人口迅速成長,自乾隆朝開始人潮蜂擁而至,不斷地向「深山老林要糧,向湖水要地」,在山區推廣高產耐寒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甚至於「無土不墾」的田地。經過數百年的消耗,木材至晚清已供不應求,發生能源危機,不得不將柴灶改為煤灶。更嚴重的後果是,江漢平原上的洪澇災害日益嚴重。
環境污染
造成中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主因,是伴隨着急速發展而來的一次能源消耗大幅上升,而且當中基本上都是燃煤的。就像其他東亞國家,中國是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而在注重提升工業生產力的情況下,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生態保護和污染控制措拖基本上是沒有的。在生物資源方面,中國發展了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以保護受威脅的物種及棲息地。
對於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存在不同的統計數字:國家環保總局指出2004年污染損失達到GDP的3% ;另有估計認為環境損失達到GDP的5-10% 。 [4] 每年因空氣污染死亡的人數達35.8萬人 。
據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證實,政府不會再公布綠色GDP數據。華爾街日報稱,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環境成本估算數據,有礙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及形象,而備受爭議和過于敏感,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官員的抵制。
政府反應
伴隨着經濟的發展,保護環境日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保護環境」被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涉及環保的政府投入也逐年增加,但環保形勢任然嚴峻。
環境保護當局收到的投訴由2002年起每年上升30%,在2004年有六十萬宗;而有關環境問題的群眾示威亦每年上升29%。
中國領導人開始關注嚴重的環境問題。1998年三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式升格為國務院直屬機構,被認為反映出中國政府把環境保護放於更重要的位置。這幾年中國強化環境保護法例,並在根治環境破壞上取得一些進展。1999年,中國在環境保護的投入占GDP的1%,預期以後亦會繼續增加。中國亦計劃於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減少一成排放。北京市更是將大量的金錢投資在污染控制上,以成功地辦好2008年夏季奧運。
參考文獻
- ↑ 田園:中共不除,中國環境問題無解,epoch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