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國科學院所屬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之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歷史可追溯至2001年11月由原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合併而成的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2003年5月,正式批覆合併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2004年4月,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劃歸該研究院。
據2021年2月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官網,該院面積2.65平方公里,設有5個博士後流動站、17個博士點和20個碩士點;有職工2700名,在學研究生約2000名。
近五年來,以第一完成單位或第一完成人獲得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30多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科技進步獎1項、科技合作獎2項;國際內耗最高獎-甄納獎1項;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2項;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1項,安徽省科技獎14項,何梁何利獎2項,行業協會獎8項。
歷史沿革
2000年下半年開始,根據中國科學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總體部署,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和四個研究所開始醞釀、討論和制定合肥分院與四個所進行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二期創新工程試點」的創新方案。
2001年5月1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次院長辦公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這個方案。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批准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開始整合,合併成一個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暫用名),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因當時中國科學院意將其作為科學院的改制單位,未同意其整合進入合肥研究院。
2003年5月8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批覆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合併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同年6月17日,中國科學院正式行文批准取消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機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所、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所四個法人單位資格,成立一個新的法人代表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新的研究院成立後,研究所成為研究院下屬的非法人科研單位,合肥分院正式撤消,相關職能轉交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004年4月16日,中國科學院鑑於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的學科方向已按院裡的要求進行了調整,遂不再堅持將智能所改制的意見,批准同意智能所取消法人資格,歸屬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005年12月28日,由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共建,掛靠合肥研究院的非法人研究單元「合肥強磁場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2006年4月30日,成立安徽循環經濟技術工程院。
2008年4月30日,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非法人研究單元),依託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管理。
2014年,合肥研究院在原「循環經濟工程院」 的基礎上,新成立了應用技術研究所,同時成立一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同年11月,合肥研究院與中科大聯合申請合肥大科學中心正式獲批,成為中科院首批大科學中心。同年12月31日,合肥研究院成為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的分部之一。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合肥研究院)是中國科學院所屬最大的綜合性科研機構之一,位於合肥市蜀山區科學島,面積2.65平方公里。由安光所、等離子體所、固體所、智能所、強磁場中心、核能安全所、健康所7個研究單元組成。與地方政府共建了6個成果轉化平台。現有職工約2700名,領軍人才如兩院院士、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關鍵技術人才等300餘人。設有5個博士後流動站、18個博士點和20個碩士點,在學研究生約2500名。擁有30多個國家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個大型實驗平台。
合肥研究院的科研方向包括等離子體物理、磁約束核聚變工程、大氣環境光學遙感、激光與光電子科學技術、強磁場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先進核能、生物物理、轉化醫學、先進診療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智慧農業技術等,並取得了諸多重大科研成果。
作為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合肥研究院是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家示範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等。已經建成並運行了兩個國家大科學裝置,分別為: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正在建設第三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此外,大氣環境立體探測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正在開展預研工作。
2014年,合肥研究院和中國科大聯合申請成立了「中科院合肥大科學中心」[1],該中心於2016年以「優秀」成績完成籌建。在此基礎上,合肥研究院積極推動安徽省、中科院聯合申報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於2017年正式獲批,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共建,合肥研究院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單位之一。
科研成果
2005-2013年,獲國家科技獎共1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項;安徽省科學技術獎21項,其中重大科技成就獎2項,科學技術一等獎14項,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2005-2013年出版專著10部;2013年,合肥研究院專利申請量37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38件,;授權專利量186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41件;軟件著作權114件,其中103件已登記。
2013年,合肥研究院第一署名機構發表SCI論文(Article和Rcview)594篇;EI(工程索引核心部分)期刊論又共被收錄量554篇,較上年度增加了128篇,年增長率高達30%。
2014年,該研究院組織申報各級類科研項目近600項,獲資助約5億元(不含涉密類項目、海外申報項目和橫向項目)。項目及經費主要分布情況為:在國家科技計劃方面,獲資助總約3億,其中獲973資助課題1項,863獲資助項目1項,ITER專項獲資助項目7項、課題2項,科技支撐計劃獲資助項目2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獲資助項目1項等等;在自然科學基金方面,獲資助項目共137項,總經費7735萬元;其他資助如科學院、安徽省項目共獲資助6000多萬,修購專項、裝備研製及區域中心獲資助3600萬。
視頻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評「2019年度安徽省三大諮詢熱度高校」 ,中國教育在線,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