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維和部隊去了哪些國家維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利比里亞人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中國維和部隊去了哪些國家維和中國維和部隊派往國家有:剛果(金)、利比里亞、黎巴嫩、利比亞、南蘇丹和馬里等國。[1]

剛果(金)

剛果民主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du Congo),簡稱剛果(金),舊稱扎伊爾(法語:Zaïre),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國家。首都為金沙薩。國土面積約234.5萬平方公里。

公元1世紀班圖人到此定居。13世紀建立庫巴王國。14世紀下半葉剛果王國興起。15世紀起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1885年被劃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稱剛果自由邦,1908年改稱比屬剛果。1960年6月30日獨立,定名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利)。1964年改用現名。1966年首都改名金沙薩,1971年改名扎伊爾共和國。1997年恢復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今。

剛果(金)是非洲第二大和世界第十一大的國家。人口超過7700萬,人口數量世界排名17位、非洲排名第四的國家,以及正式法語人口最多的國家。

國家政局不穩,武器必然泛濫成災。剛果金社會治安得靠聯合國維持,生活條件不能太好,最好聽從安排。在那裡出門一般都有中國維和人員護衛,因為有的地方因為長期戰亂,埋了許多地雷,出門必須聽從維和人員安排。還有,經濟危機也使當地人生活每況愈下,搶劫案件經常發生,特別這幾年中國人在國外被搶的案件呈上升趨勢。所以,聽從安排,如遇險境及時和維和部隊或大使館聯繫。

利比里亞

利比里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Liberia),簡稱利比里亞。是非洲的一個國家,處於非洲西部。北接幾內亞,西北接塞拉利昂,東鄰科特迪瓦,西南瀕大西洋。

15世紀後西班牙殖民者相繼侵入。19世紀初,在美國的南北戰爭結束後,南方的黑奴們獲得了自由。1821年美國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區。1824年命名為利比里亞。國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1838年成立利比里亞聯邦。1847年7月26日宣布獨立,建立利比里亞共和國。另一美國黑人移民區於1854年2月4日建立馬里蘭共和國,1857年併入利比里亞。政府長期由美國黑人移民及其後裔執掌。1989年爆發內戰,1996年實現停火。

利比里亞是農業國,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2%,全國可耕地380萬公頃,已開發的不足13%,糧食不能自給。

2003年利比里亞各武裝派別簽署《和平協定》後,聯合國駐利比里亞特派團解除了反政府武裝,但有約2000名前展示人員滯留科特迪瓦西部並參加了科特迪瓦民兵組織。

2013年,利比里亞總體安全形勢穩定,但社會治安狀況有所惡化,武裝搶劫、強姦和偷盜居犯罪率前三位。境內毒品走私增加,群體性暴力事件有所上升,稱為利比里亞安全的重要威脅。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لبنانية;英語:Republic of Lebanon),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蹟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銀行業和旅遊業,二者占據黎巴嫩GDP的65%。

2017年12月29日,外交部領事司和中國駐黎巴嫩使館根據黎安全局勢發布了謹慎前往黎巴嫩的安全提醒,有效期至2018年6月25日。根據當前安全形勢,現調整並發布新的安全提醒,有效期至2018年11月30日,具體如下: 近期,中東局勢複雜敏感。外交部領事司和中國駐黎巴嫩使館提醒中國公民近期謹慎前往黎巴嫩同以色列、黎巴嫩同敘利亞接壤的邊境地區;請在黎中國公民加強安全防範,避免前往人員密集和敏感場所,遠離示威人群,謹慎使用打車軟件,避免夜間單獨外出。如遇緊急情況,請及時報警並聯繫中國駐黎巴嫩使館。

利比亞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英語:State of Libya),簡稱「利比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乍得、尼日爾、阿爾及利亞跟突尼斯相鄰。面積176萬平方公里,首都的黎波里。

利比亞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但由於局勢動盪,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

利比亞仍處於過渡期,政局動盪,政黨紛爭不斷,司法體制不健全,軍警體系不完善,戰後武器泛濫,民兵猖獗,極端伊斯蘭勢力滋生蔓延,暗殺、綁架、搶劫等暴力事件頻發,安全局勢惡化。政治和安全局勢的惡化導致利比亞經濟重建緩慢。

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利比亞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

南蘇丹

南蘇丹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South Sudan),簡稱」南蘇丹「,是東非的一個內陸國家,全國分為10個州。國土總面積619745平方公里,人口約1190萬(2016年2月)。南蘇丹東與埃塞俄比亞接壤,西與中非共和國為鄰,南與剛果民主共和國、肯尼亞和烏干達毗連,北部鄰近蘇丹。首都為朱巴(南蘇丹總統基爾於2011年9月發布命令,決定把拉姆塞爾定為該國新首都,並計劃在5至8年內完成遷都)。

南蘇丹是一個具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體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道路、水電、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嚴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進口,價格高昂。國際社會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向南蘇丹提供了大量援助。

2011年7月14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安理會關於南蘇丹加入聯合國的提議,南蘇丹遂成為聯合國第193個會員國;同年8月15日,非盟正式接納南蘇丹為其第54個成員國。2016年4月15日,南蘇丹正式加入東非共同體,成為該組織第6個成員。

南北蘇丹對分裂問題一直是個焦點;蘇丹總統奧馬爾·巴希爾曾經為了解決衝突讓現在的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做過副總統,南蘇丹總統基爾也曾經為解決衝突讓主要反對派的人物里克·馬沙爾做過副總統;基爾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無論在蘇丹(包括南蘇丹的),還是南蘇丹都是少數派;馬沙爾是萬物有靈教;巴希爾是伊斯蘭教。

馬里

馬里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統計,馬里在全球169個國家綜合發展排名中列160位。農牧漁業是馬里經濟發展的主要潛力。農牧漁業占GDP的1/3,占就業人口的80%。馬里工業基本空白。除製糖、棉花和紡織、啤酒和飲料、磚瓦等個別企業外,馬里幾乎沒有像樣的產業。

2012年3月,馬里發生軍人騷亂,起因是不滿撫恤政策,總統政權被終結。

馬里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度,經濟貧困,生活質量低下,54%的馬里人是文盲,約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有乾淨的水源,平均期望壽命只有45歲。

中國派出的維和部隊是中國根據聯合國有關決議和國際法準則,派出的軍事部隊,主要任務是制止衝突,恢復和平。在歷次維和活動中,中國維和部隊主要以醫療、工兵等為主。20年來,中國派出的維和部隊先後勘察、修築道路7300多公里、橋樑200多座,接診、收治病人28000多人次、實施手術230多例,運輸人員、物資累計行程348萬多公里,排除地雷等各種不明爆炸物7500多枚。[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