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大夫
中大夫,讀音為zhōng dà fū,漢語詞語,官名。秦光祿勛屬官有中大夫,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祿大夫,掌論議。
中文名 | 中大夫 | 類 別 | 古代官名 |
拼讀 | zhōng dà fū | 詞 性 | 名詞 |
基本解釋
官名。東漢於光祿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遞減。秦光祿勛屬官有中大夫,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祿大夫,掌論議。 東漢於光祿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遞減。
出處
《宋書·百官志》敘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應系誤書。北周依《周禮》設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漢後的九卿、尚書等官。北齊始再有在大夫,與上大夫同為王國官。唐置為文散官第九階,從四品下,宋為從四品,元豐改制後,以換秘書監,後定為第十二階,金從四品上,元為從三品升授之階。明為從三品。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為第五秩,簡任,五年七月廢。
據《呂氏春秋通詮·知度》載:「中大夫,官名,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諸侯國中的爵位分為卿、大夫、士三級,大夫比卿低一等。大夫又分為上、中、下三等,「中大夫」是中間一級的大夫。」《史記·孝武本紀》:「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公孫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