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秋夜 李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秋夜
圖片來自搜狐網

中秋夜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陳述圓月升空、四海皆同的普遍說法,然後筆鋒一轉,提出怎知千里之外的某處並無風雨交加的疑問,通過安定的表面現象和局部事實深察到動亂的社會本相和全局事態。

原文

李嶠〔唐代〕

圓魄上寒,皆言四海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譯文

夜空中升起一輪明月,都說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月色。

哪裡知道遠在千里之外,就沒有急風暴雨呢?

賞析

  這首詩借詠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萬物不可能完全一樣,存在着千差萬別。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意思是此時此地「圓魄」(明月)當空,又怎見得此時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呢?千里指很遠的意思,風雨可借指人生的無常和艱辛。你怎麼會知道外邊千里之外的世界,沒有風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着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認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於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這首五言絕句,寫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風雨,意在風雨,而非賞月。李嶠其人曾三度任職宰相,對政壇的風雲變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輪明月照射大地,眾人都說今夜各處的月光都一樣明亮;可是誰能曉得千里之外,無雨驟風狂?這首詩以詠月為題,揭示了一個真理:世上的事千差萬別,千變萬化,不可能全都一樣。正如中秋夜,此處皓月當空,他處卻風雨交加。

創作背景

  《中秋月二首》在《全唐詩》卷六三九張喬名下復出,題為《對月二首》。以風格判斷,作者當為李嶠。此詩無編年,從詩中使用「寒空」、「雨兼風」等清冷沉悶的字眼來看,可能作於作者被貶滁州之時。此詩為組詩其中之一。

簡析

  《中秋夜》是一首五言絕句。此詩陳述圓月升空、四海皆同的普遍說法,然後筆鋒一轉,提出怎知千里之外的某處並無風雨交加的疑問,通過安定的表面現象和局部事實深察到動亂的社會本相和全局事態。全詩出語平實,明白如話,以疑問句式發人深思,蘊藉深長。

李嶠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