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義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義和鎮位於河口區政府駐地以西16.5公里處,轄區坐標東經118°17′—118°23′,北緯37°48′—37°57′。全鎮轄46個行政村,2.5萬人口,版圖面積129.74平方公里,境內石油、天然氣、鹵鹽、地熱、海洋、草場資源十分豐富。2010年,全鎮共有7757戶,24686人,非農業人口478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3‰。201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億元,財政稅收收入13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60元。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義和鎮在列。

簡介

義和鎮位於河口區政府駐地以西16.5公里處,轄區坐標東經118°17′—118°23′,北緯37°48′—37°57′。東與河口街道辦事處相接,北與新戶鎮交界,西與濱州市霑化縣下河鄉毗鄰,南與利津縣鹽窩鎮相連,省道濱孤路橫貫東西,榮烏高速連接線貫穿南北,是河口區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

全鎮轄4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2.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3‰。全鎮有王、張、李、趙、吳、畢、孟、孫等81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有九年一貫制學校(義和鎮中心學校)1處,小學4處,幼兒園(義和鎮中心幼兒園)1處,中心學校在校學生共191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有醫院(河口區中醫院)1處。

該鎮地處渤海南岸,黃河以北,為黃河沖積平原,土地寬廣,地勢平坦。鎮境東西最大距離9.25公里, 南北最大距離18.5公里,全鎮土地總面積129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3萬畝。主要河流沾利河,境內流長17公里,流域面積88.2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豆、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果樹、苜蓿等。

該鎮是東營市河口區最大的鎮,國民生產總值居全區首位,是全市有名的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生態鎮、全國基層低保規範化建設典型單位、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農業統計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第一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山東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山東省電教科技工程示範單位、山東省機關檔案管理先進單位、東營市安全文明示範鄉鎮、東營市文明鄉鎮、東營市先進基層黨校、東營市幫貧扶困手拉手活動先進單位、東營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東營市鄉鎮企業管理先進單位、東營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東營市科技示範鄉鎮、「五個好」鄉鎮黨委。[1]

經濟概況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非常落後,到1978年仍有很多群眾靠吃救濟糧維持生活, 溫飽問題還沒徹底解決,改革開放以後才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2000年, 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2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28.6%、44.5%、26.9%。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78.65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突破1億元。 該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近幾年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林棗和畜牧兩大主導產業,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9.09億元(現價,下同),同比增速17.3%,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6302萬元、47757萬元和26824萬元,同比增速11.8%、20.4%和16.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8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591萬元;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68.7公頃,總產824.4萬公斤;瓜菜5.3公頃,總產24.3萬公斤;棉花4367.4公頃,總產3515噸。全年造林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2.5%。年末大牲畜存欄3343(牛)頭,豬存欄2.3萬頭,羊存欄2.4萬隻,家禽存欄39.3萬隻;畜牧業總產值5801萬元。水產品總量6272噸,漁業總產值12584萬元。有水庫82座,總蓄水能力622萬立方米。農村用電量3859萬千瓦時。財政收入3194萬元,其中稅收10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57元,比上年增加1021元。

201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4億元,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增長27.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億元,增長17%;財政稅收收入1358萬元,增長30.8%;農民人均純收入9760元,增長19.7%。

農村經濟

實施「特色農業發展」行動。一是科學規劃「兩帶三區四園」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發展特色農業。「兩帶」即:黃河故道名特優農產品產業帶和榮烏連接線休閒觀光農業產業帶。「三區」即王集庫區畜牧養殖示範區、梁王高效生態示範區、林下經濟示範區。「四園」即具有義和地域特色的圍子優質紅薯高產園、北大葡萄精品園、寶三片珍果園、六頃蔬菜高科園。截止目前,「兩帶三區四園」區域內植樹50餘萬株;雞、鴨存欄量達到19萬隻,羊存欄量1.2萬隻;發展優質果園6000畝、溫室草莓大棚62個;種植優質紅薯2100畝,葡萄200畝;發展特色珍果500畝。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新成立薄家草莓、天豐西瓜和綠野水果等農民合作組織8家,全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38家,參與農戶達2100餘戶。

實施「三網」綠化工程。實施北大西河片1萬畝農田林網綠化示範區建設工程、博興片1萬畝農田林網綠化土方工程,以及一牟路、義英路、濱孤路、榮烏連接線等骨幹道路新植補植工程,植樹15.6萬株。

深化林權制度改革。代表全區順利通過省級林權制度改革驗收。11月,被市綠化委授予「2010~2011年度全市『三網』綠化十佳鄉鎮」榮譽稱號。

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義和片土地整理項目,配合水利局實施義豐干清淤、二分干襯砌和王集水庫病險維修項目。

畜牧防疫和美國白蛾防治工作。

抗旱防汛工作全面落實。(截至2010年)

工業經濟

以「重大項目攻堅」行動為載體,成立專業招商組,編制《投資指南》,加大全民招商引資力度。

編制義和工業園區總體規劃。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40萬元實施義五路拓寬改造工程。2010年落戶金淤地大米油加工項目1個,投資1.3億元;金利石油科技、榮鑫化工等7個項目相繼落戶投產,雜糧加工、勝東陶瓷貼花紙等4個項目正在續建。在談過億元項目8個。

全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8億元,同比增速29.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億元,同比增速27.8%。(截至2010年)

義和鎮規劃建設了占地2800畝的富海工業園,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型農民創業園、現代商貿物流園三大園區建設,着力膨脹園區規模、優化產業效益,為全鎮發展提供強力支撐。投資2700萬元完成了園區道路硬化、綠化、亮化工程,配套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3年,園區已落戶富宇化工、金美化工、華聯石化技改、鑫科石化等項目30個,總投資38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3個。(截至2013年)

歷史沿革

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為黃河退海之地,距今近百年的歷史。清朝末,有墾荒民眾居住,當時叫「官地」,歸屬武定府濱州。1914年,霑化縣、壽光縣、利津縣居民逐漸遷入成村。1928年歸霑化縣。1929年,因四面八方來此墾荒的民眾義氣相投,團結和睦, 故改名義和莊。 1931年, 隸屬霑化縣第六區。1949年更名為義和區,1950年2月, 改稱霑化縣八區,1957年,撤區改為義和鎮,1958年9月,改稱義和人民公社。 1963年2月,改為義和區。1968年5月,撤區並小公社,稱為義和人民公社。1983年,歸東營市河口區。1984年7月,改為義和鎮至今。

大事記

1939年5月29日,侵華日軍大佐常谷川率領日軍400多人,分南北兩面包圍義和莊(今鎮政府駐地)一帶的村民。南路日軍進入義和莊南面的蒲台屋子村(今 蒲台村),北路日軍進入小河村,刺殺無辜群眾數十人。中午兩路日軍押着抓來的群眾進入義和莊,進行全村大搜捕,刺殺群眾60餘人。然後把抓來的青壯年押向村東南的三角灣,在常谷川的指揮下,日軍用刀砍、刺殺、土埋等手段野蠻地將他們殺害。黃昏時分,日軍進行第二次搜捕, 又有19人被殺害。日軍殘暴地殺害無辜群眾300餘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義和莊慘案」。

1941年9月30日,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楊國夫率領三旅直屬團,從黃河南岸清河區機關駐地(今永安)出發,北渡黃河,一舉攻克義和莊,解放了義和莊一帶廣大地區。

1942年1月3日,中共霑化縣委在義和莊成立,范光一任書記。

1943年,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在 王集村建立了一座簡易兵工廠,用土法制手榴彈和地雷。每天能生產一百多個手榴彈和二十多個地雷,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

1997年12月29日, 中共東營市委常委第109次擴大會議在 六頃村召開,市委書記國家森在會上作了《待人民重如山》的重要講話。

1999年4月20日, 在全區兩個文明建設總結表彰會上,義和鎮被評為全區「經濟十強鎮」。

是年11月1日,由國家立項的全鎮1000公頃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完工。

是年12月,義和中學被評為全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市級規範化學校。

2000年3月30日, 全鎮2666.7公頃農業開發項目和水土保持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2000年5月,鎮生豬定點屠宰場名列全市四十佳。

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

1937年,義和莊開辦初級小學,稱義和聯小。1941年,義和莊解放,將義和聯小改為義和抗日高小, 招收高小學生1個班,40餘人,初小學生3個班,100餘人,教員6人。至1949年,義和高小已發展成為完全小學(包括高小和初小),有4個教學班,學生178名,教員8名。建國後,教育事業發展很快。1962年,義和完小被確定為霑化縣重點完小。 90年代,全鎮加大了對教育資金的投入,教學設施不斷改善。1996年, 鎮投資20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的鎮中學教學樓,中小學教師也都住上了高標準的套院。同年,全鎮順利通過省「普九」驗收。1999年,鎮中學被評為「省級藝術教育示範學校」 和「市級規範化學校」。2000年,全鎮有小學8處,在校生2507人;有中學1處, 在校生1426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市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567名,其中本科23名,大專204名。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群眾過着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糧食產量少,經濟收入更少。建國後,隨着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70年代,以粗糧為主,很多家庭還要靠政府接濟;80年代,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開始轉為以細糧為主;90年代,在吃好的基礎上開始講究營養。穿着方面,不僅注意顏色多樣、款式新穎,並逐步向高檔發展,名牌時裝、高檔皮裝已穿到了尋常百姓的身上。全鎮已實現了村村公路通、 電話連。 1998年12月,鎮敬老院被評為省一級敬老院,床位達到了40張。200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2538元,全鎮電話裝機量達到2500多部,移動電話800多部,電視機7200多台,閉路電視普及率達到了40%。

鎮村建設

1991年10月,義和鎮投資70萬元,建成河口區第一座影劇院,建築面積950平方米,二層樓房,650個座席。1992年,鎮政府辦公樓啟用,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三層。各村民居建設速度開始逐步加快,90%以上的農民開始蓋磚木結構房屋。 東南村和西南村部分居民開始籌建二層商品樓。1993年,開始啟動「村村通公路」工程,累計建設鎮級公路70餘公里。自1996年開始,加強小城鎮規劃建設,建成二橫十縱「梯型」 商業街,拓寬改造3條街道,總計21公里。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環保等各項建設,並積極吸引外來資金,優化了小城鎮投資環境。1999年以來,在主要街道修建了花池,種上了月季、薔薇、冬青等花木,在道路兩邊還栽植了白臘、紅柳、合歡等耐鹼樹種,使環境得到綠化、美化。

2013年,義和鎮新型城鎮化建設階段性成果——頤和家園一期工程交付使用。王二村、同合村村民順利遷入。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2年1月3日,中共清河區黨委組織部長蘇傑到義和莊,宣布成立中共霑化縣委(駐義和莊),范光一任書記。義和莊一帶仍為霑化縣六區,並同時建立六區區委,區委駐義和莊、小圍子等村莊。1942年11月, 西北村建立了六區第一個黨支部,支部書記李春榮。建國後,黨組織發展很快,黨員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1997年5月, 義和鎮黨校被評為「東營市先進基層黨校」。2000年,中共義和鎮黨委被中共東營市委授予「六好」先進鄉鎮黨委榮譽稱號。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902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42年1月,六區區公所成立,區長何靜波。1950年2月,改稱八區區公所。1958年3月,義和鎮人民政府建立。1958年9月,改建成義和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稱人民委員會,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稱管理委員會。1969年11月,建義和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1月,恢復義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9月,劃歸東營市河口區。1984年7月,建立義和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有1950年3月, 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八區委員會。1957年5月, 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八區委員會。1957年12月,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義和鎮委員會。 1950年3月,建八區婦女聯合會。1957年,改稱義和鎮婦女聯合會。1983年,成立義和個體勞動者協會。

醫療建設

2013年,全鎮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額達到了440元,個人僅需承擔120元;鎮內住院補償標準提到90%,報銷最高標準由10萬元提高到16萬元;在河口區中醫院實行了全部藥品零差率銷售,住院患者實行「先診療後付費」服務模式,真正實現了「藥品零加價,住院零押金」;為3930名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查體;為1776名35-64歲婦女免費進行「兩病」篩查;免費為全鎮4368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投保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金43680元,累計發放各類低保金、優撫金、生活補助金697.3萬元;發放自然災害補助資金20萬元、救災麵粉2.5萬斤;全鎮4520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享受到了每人每月130元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全鎮新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2680人,創業帶動就業2156人;扶持幸福家庭示範戶60戶,發放貼息貸款520萬元,補貼利息16.5萬元;累計為158戶群眾申辦小額貼息貸款、新型農民創業貸款1380萬元。(截至2013年)

2010年度社會事業

關注民生事業發展。投資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資金570餘萬元,實施中心幼兒園教學樓擴建、中學教學樓加固維修、校園安保、教室多媒體設備班班通、夾聯幼兒園建設和寶聯幼兒園加固等工程。

實施村衛生服務站達標工程建設,三合、薄家等13個村衛生服務站通過驗收,全鎮衛生醫療環境得到改善。

全面落實棉花、玉米良種、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各項惠農政策。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959人,參保率達到96%。為458戶925名低保群眾發放低保金114萬元,特困群眾安居房建成20戶。籌資240萬元實施腦癱兒童康復中心建設,已完成基礎。

全面落實就業政策,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60餘人。

落實科技三項經費,推動科技創新,新增500萬元以上產學研結合項目1個。

深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頓活動。全鎮未發生一起食品藥品安全事故。(截至2010年)

出名人物

谷九榮(1925~1948) 同合村人,1947年2月參加革命。1948年犧牲於淮海戰役。時任霑化縣輪戰營指導員。

王香武(1890~1970) 王集村人,開明士紳。在20年代靠占地收租和開糧棧發了財。1941年10月,義和莊解放不久,他為駐義和莊的八路軍游擊隊送去情報,使游擊隊及時轉移,避開了日軍的「掃蕩」。同時他以糧棧做買賣為掩護,為八路軍運送了大量的軍需物品。 土地改革時,他把自己的全部家產都獻給了政府。1948年6月,投身革命。 在渤海區進出口公司管理局工作,1949年2月,隨解放軍南下。解放後,曾任杭州花紗布公司保管主任。1958年,退休回義和莊,1970年病逝。

程克鈞(1918~1986) 字義昌,義和鎮人。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革命,曾擔任過指導員、營長、營教導員、團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主任、佛山軍分區政委、廣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他參加過大小戰鬥130餘次,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三級解放勳章。1986年5月6日,因病於廣州去世。

王廷芝(1912~1991) 王集村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活動於義和莊一帶,積極為八路軍搜集情報,為義和莊的解放作出了貢獻。1941年義和莊解放後,王廷芝被任命為霑化縣第八區中隊隊長兼指導員,積極發展地方武裝。1945年,他領導的區中隊被編為山東渤海縱隊十一師四團二營三連,他任連長兼指導員,在解放戰爭中屢立戰功。

何曉英 女,1940年出生,中共黨員, 東北村人。自19歲就開始擔任村婦代會主任,在婦女工作和擁軍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績。1997、199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省擁軍優屬先進個人」。多次獲東營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王文秀 女,生於1961年,中共黨員, 博興村人。自1988年開始,辦家庭養雞、養豬場,致富後積極幫助周圍群眾脫貧致富,受到了廣泛讚譽。1992年3月7日,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先進女能手」稱號,並受到了江澤民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李清玲 女,1967年出生,中共黨員,河口一中黨支部副書記。她積極獻身農村基礎教育,並用自己的工資先後救助多名貧困生完成學業。她本人先後獲得全國「三育人」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榮譽記錄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義和鎮在列。

相關視頻

義和鎮2018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