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樂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樂山樂山大佛景區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面積17.88平方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區, 世界第一大佛——樂山大佛位於景區凌雲山壁,它依山鑿成,坐東向西,正襟危坐,氣魄雄偉,頭頂蒼穹,腳踏三江,遠眺峨眉,近瞰嘉州。佛像通高71米,與凌雲山齊,魁偉高大,相好莊嚴,比例勻稱:頭寬10米,鼻長5.6米,耳長7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嘴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8米,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腳背至膝高28米,頭頂有髮髻1051個,它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石刻造像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1]

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遊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範圍,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載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座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麻浩岩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墓壁上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動物浮雕。是研究古代建築雕刻、民俗、宗教極為珍貴的實物,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蔥籠,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台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臥於三江之上,臥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臥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

樂山風光秀麗,古蹟眾多,經濟繁榮,物產富庶,世界馳名的樂山大佛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旅遊者。樂山又是一個地靈人傑的文化之鄉,當代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是樂山人。風光旖旎的蜀國水鄉五通橋、建築奇特的船形古鎮羅城、以及夾江千佛岩。近年來又新發現了巨形睡佛自然景觀,樂山大佛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主體,網絡省級風景名勝區彭山仙女山及峨邊杜鵑池等風景名勝旅遊地,形成一個旅遊點較為集中的旅遊區。地貌、地質、生物、氣象、水文等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有樂山麻浩崖墓、樂山大佛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4處。還有省級自然保護區馬邊大風頂大熊貓自然保護區1個,樂山大佛景區位於樂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岩墓、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遊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屬樂山—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範圍凌雲山緊傍岷江,樂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

景區介紹

烏尤山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孝王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雲山相對,壕上大橋將兩山相接。烏尤山同凌雲山一樣,自唐以來就是蜀中遊覽勝地。它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重。烏尤山因孤臥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景色幽雅,無論是三江春潮,還是煙雨秋波,皆清秀俊美,四時滴翠,極富詩情畫意。山上除千年名剎烏尤寺以外,還有曠怡亭、爾雅台、景雲亭、結茅亭等眾多名勝古蹟。

羅城古鎮

犍為羅城的建築布局極為獨特,全鎮坐落于山頂,街道房舍即如一艘航船。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傳明代崇禎年間,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當地民眾苦於缺水,生活極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幾句「羅城旱碼頭,衣冠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其結果就是這座舉世罕見的小鎮,詩人郭沫若出生於樂山西南36公里處的沙灣,沫若二字,得之於故鄉兩條江水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經沙灣的大渡河,若水則是家鄉附近的青衣江。自己取的名字當然與自己的性格有聯繫,「智者樂水」,詩人郭沫若無疑是聰慧過人的,「小西湖」之稱的樂山五通橋,五通橋由竹根灘、四望關、青龍嘴三鎮組成,三座小鎮隔水想望,水面約20萬平方米,光邊生長着許多枝葉繁茂的古榕。小憩江邊,只見到處倒影如畫。清代詩人地嗣源泉曾題詩讚美這裡的迷人風光:「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燈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 而著名詩人李准在五通橋旅遊後,更是留下詩篇讚嘆「榕樹參天五通橋,凌雲煙雨岷江潮,濃裝淡抹勝西子,祖國山河第一嬌。」

靈寶塔

凌雲山除因青衣江而得名青衣山外,還因山有集鳳、棲鸞、靈寶、丹葭、擁翠、望去、就日、交兌、祝融九峰,而名為九頂山。靈寶塔就建在九峰之一的靈寶峰上。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傳通法師的骨灰就安入在靈寶塔中。史載靈寶塔始建於宋代,從形制風格看與西安小雁塔頗為相似。塔為四方形13層空心密檐式磚塔,中空,內實為5層,高約38米。自塔門入內,可經95級紅砂石階登頂。五層樓內均有佛龕,內設佛像。遊客合頂眺望,可盡覽嘉州風光,多為凌雲寺所藏書法珍品,由凌雲寺文物保管部門拓刻而成。其中有黃庭堅、鄭板橋、康有為、趙熙、郭沫若張愛萍竺人的墨跡,碑石均選用產自雅安的雅石。碑林入口處石碑上的「詩書畫」三字,為集鄧小平手書而成。凌雲山擁有集鳳、棲鸞、靈寶、丹霞、擁翠、望去、就日、兌悅、祝融九座山 峰的凌雲山,又叫「九頂品」,自古就是遊覽勝地,人稱「上朝峨嵋,下朝九頂」。留下了許多詩文和摩崖石刻。蒼松怪柏之下,古佛新亭之間,承受處可見筆走龍蛇、意趣無窮的書法精品。大佛景區門內的「凌雲義渡」四字記載了當年古渡義務服務的歷史,可見古人的一片仁者之風,頗令後人深思。

東坡樓原為明末奸臣魏忠賢的祀祠,後人為紀念宋代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而改今名。這歷史令人別有了更新的認識。蘇軾為樂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時曾在樂山讀書,後人出於對東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詩人的塑像。樓前的洗墨池,相傳為蘇軾的洗硯之處。又因樂山特產一種其色深濃的鯉魚,傳說是因食用了東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為「東坡墨魚」。美食之外,又添了幾許翰墨之香。東坡樓是歷代文人墨客最喜一游的地方,到此面對丹山碧水,不免詩性大發,故詩文題刻極盛,其中尤以楹聯最為勝出。

烏尤古寺

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如一堆碧玉浮於江水之中。山上有創建於盛唐的烏尤寺,寺內現存七座殿堂,寺周林木蔥籠,尤顯幽雅謐靜。寺內爾雅台是漢代文字家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發現了以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隔江望去,酷似一巨大佛像仰臥於三江之上,臥佛直線長1300多米。巨型臥佛的發現,為大佛景區更添魅力,原名正覺寺,北宋年間始改今名,是佛教禪宗(曹洞宗)寺廟。寺內建築依山取勢,高下相間,布局巧妙。山門兩側集杜甫和蘇軾的詩句而撰成一副對聯:「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去濤堆。」寺內有天王殿、彌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殿、羅漢堂竺殿宇。其中大雄殿內釋,文殊普賢三尊佛像由香樟木雕成,身高3米,全身巾金,是1930年重修大殿時從杭州運回的。烏尤寺羅漢堂塑有五百羅漢,為「文革」後所重塑,五百羅漢均高約1.3,形神各異。烏尤寺各處還多名人題詠,其中尤以近代著名書法家趙熙所書最為有名。鐘鼓亭璧所嵌石碑上的《船若心經》書刻俱佳,為書法極品。

巨型睡佛

樂山城側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形態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雲山和東岩連襟而成,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頭南足北仰臥在三江之濱。巨型睡佛之"佛頭"最為惟妙惟肖,烏尤山為"佛頭",景雲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富有神采;凌雲山棲鸞、集鳳兩峰為"佛胸",靈寶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東岩南坡則為其"腿"。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處,似乎正好應驗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 "心即是佛" 和古代民間"聖人出於腋下"之說,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龍泉山南麓,被譽為「川西第一海」,蓄水3.6億立方米。在236平方公里的水面上,85座群島星羅棋布,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迴環掩映,如夢如幻,已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黑龍灘景觀較集中的區域有10餘處。如湖區腹部最大的島群——三大灣蓬萊島,它由小連山、阿彌陀佛山、花果山、風披山等組成,山山相連,峰巔露出湖面。島上綠樹成蔭,可以賞花、觀景、垂釣。[3]   

歷史介紹

樂山是四川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現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從現今出土的上萬座漢代崖墓中出土的實物可以窺視到漢代樂山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遺蹟。唐代,樂山修建了龐大的凌雲大佛工程(樂山大佛)。宋代,樂山最出類拔萃的人物是蘇東坡父子三人。近現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樣的大文人。嘉州畫派獨樹一幟,在四川國畫界有很高聲譽。

戰國時期,秦蜀守李冰為避洪患,開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環水,林蔭濃密的烏尤「離堆」。樂山境內留存着上萬座漢崖墓,特別是麻浩崖墓內的石刻浮雕和壁畫。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樂山。東晉以後,佛教寺廟與日俱增,香火日趨旺盛。唐宋時期,樂山為中國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峨眉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從公元713-803年,歷時90年建成的樂山大佛,宏偉端莊、舉世聞名。宋、元、明、清,樂山的文化遺存更為豐富。現在,全市有國務院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山大佛、麻浩崖墓、萬年寺普賢銅像、峨眉飛來殿;有省級文化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館藏文物2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600餘件。

樂山人才輩出,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當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樂山還出現過李密、蘇洵、蘇轍等著名文學家,當代「書壇怪傑」石魯也產生於此。歷史上,李白杜甫、岑參、范大成、黃庭堅、陸游等文化名人或在樂山為官,或在樂山遊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為紀念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修建的三蘇祠;還有夾江千佛岩、青神中岩寺;往南有「小西湖」五通橋,建於明代的形如船體的羅城古鎮,有被稱為「中國百慕大」的峨邊黑竹溝,有大熊貓產地之一的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往東有環抱72個小島的仁壽黑龍灘風景區;往西有當代大文豪郭沫若故里沙灣和美女峰石林,自古便有一說法「天下風光在蜀,蜀之勝在嘉州」。直接道出樂山風景冠絕天下。

樂山,古稱嘉州,又稱海棠香國,歷史上屬古蜀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樂山是四川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秦漢時期,其鹽業和冶鐵業已相當發達。唐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更加繁榮,史書稱"山川秀髮,商賈喧闐"。現今的樂山市不僅是四川的糧食和副食品生產基地。

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紀秦滅巴蜀,樂山隸屬於蜀郡,因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漢朝將南安隸屬於犍為郡。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唐復嘉州,眉州,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