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啟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喬啟明(1897—1970),字映東,男,漢族,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人。農業經濟學家。喬啟明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刻苦好讀,在長兄的資助下維持學業。初入運城河東書院,完成學業後,考入山西大學預科。後進入金陵大學攻讀農業經濟系,1924年畢業,留校任教。
人物概況
喬啟明,字映東,1897年12月28日(農曆12月初五)出生於山西省猗氏(今臨猗)縣太侯村。早年喪父,由長兄喬禊亭撫育成長就學。當時晉南農村社會風氣閉塞,而喬禊亭在辛亥革命前留學日本,且參加同盟會。喬啟明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因學習成績優異,由山西省政府以公費保送他和另外13名山西籍學生到南京金陵大學農科肄業。其中有4名成績優良畢業後留校任教,喬啟明即其中之一。
喬啟明認為,中國農村經濟學人才奇缺,自己既然學有所成,就應回國出力。於是,毅然離美回國,在母校金陵大學擔任農村經濟學教授兼系主任。作為中國農村經濟學界的權威,他具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在為祖國培養大批農村經濟學人才的同時,他還在離南京不遠的安徽和縣設立農業經濟實驗區,以貫徹落實他的改良主義主張。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金陵大學遷至四川。他又在成都附近的溫江縣設立另一個實驗區。他不是個政治家,當時沒想用革命的手段去改變一切,而是想用改良的手段去促使中國農村的進步發展。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學者,其動機和出發點是好的,我們不應對他苛求什麼。而他那種理論聯繫實際的務實作風,更是應該大大提倡和讚許的。 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是1921年美籍教授卜凱(J. L. Buck)在該校任教時創建的,為我國最早的農業經濟教學和研究機構。建系之初,人手很少。喬啟明於1924年夏畢業,是參加該系工作的第四人。因為喬啟明青少年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農村,目睹鄉村人口眾多,耕地狹小;社會風俗沿習於近親締姻,早婚多育;迷信鬼神,缺乏娛樂,對農民生活貧困、文化落後現象感觸甚深,在金大學習和工作期間,一直致力於農村社會、農村組織、租佃制度和農村人口等問題的研究。
1932年,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資送喬啟明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專攻農業經濟和鄉村社會學。在此之前,他除參加卜凱主持全國性的中國土地利用調查外,還在人口與生命統計研究方面,負責主持江蘇省江寧縣淳化鎮、江陰縣肖歧鎮和安徽省和縣烏江鎮、山西省清源縣以及豫、皖、蘇、陝4省8縣11個地區等4次農家人口和社會調查,調查抽樣少者百餘戶,多至五千餘戶。1925年,他在江蘇省崑山縣、南通縣及安徽省宿縣對租佃制度進行了調查研究;從美國回來以後,進行豫、鄂、皖、贛四省租佃制度調查;抗日戰爭期間又在他的指導之下,對四川一些縣份進行租佃制度調查。他以中文或英文發表的調查研究報告,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1935年日本進步學者澤村康博干教授曾向當時留學日本的羅俊(農業經濟學家)推薦《江蘇崑山、南通,安徽宿縣租佃制度調查報告》,並說這是一本實地調查的好書。這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充實了喬啟明本人講授的鄉村社會學和農村組織學,又是後來在他的理論專著中的重要論據。根據兩個實驗區的探索成果,喬啟明又推出了《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一書,仍由商務印書館印行。這部著作影響甚大,曾被許多農業院校採用作為教材。
1941年,喬啟明經歷了人生道路的一次轉折。他辭去教職,應國民政府經濟部農產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穆藕初(著名的民族工業資本家)之邀,擔任該會副主任委員。兩年後穆氏去世,喬啟明又擔任該會主任委員,主管國民黨統治區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工作。他還曾擔任中國農民銀行農貸處長等職。當「官」以後,他算是大開了眼界。在長期的親身實踐中,他逐步認識到,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和內戰政策,已使中國農村經濟遭到嚴重損傷而瀕臨破產邊緣;單靠他所主持的這一支弱小的農業技術推廣力量和一點微薄的農業信貸資金,根本不可能推動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他對自己的改良主義主張產生了懷疑,而逐漸認識到要改變中國命運,必須要有更大的社會動力——革命。
抗日戰爭期間,在重慶的中共黨員羅俊向周恩來匯報工作時,談到喬啟明到中國農民銀行任職之事,周恩來表示「喬是正派學者,有愛國民主思想,應該團結爭取。同時認為農民銀行是重要機構,在農村可以多少做些工作來支持抗戰。」抗日戰爭後期,喬啟明參加以許德珩為主要領導的、以進步教授為主體的「民主科學社」(「九三學社」前身),為爭取民主和進步貢獻力量。解放戰爭時期,他又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秘密革命組織「反蔣大同盟」,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迎接全國解放,不顧個人安危,進行工作和鬥爭。原來主張改良主義的他,此時已完全變成一個堅決擁護革命的愛國者。他在實踐中真正認識到:只有採用武裝革命,推翻吃人的舊社會,建立人民的新政權,中國農村社會經濟才能徹底改變落後面貌,獲得真正的發展進步。全國解放前夕,喬啟明留在上海,堅拒隨中國農民銀行撤往台灣,其夫人被迫先去廣州,他亦安然不為所動,並勸信得過的同事堅守崗位。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不久,組織上安排他去北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總行領導對喬啟明甚為器重,並有意接受他關於設立農業合作銀行的建議,後因精簡機構停頓下來。1958年,喬啟明調任山西農學院副院長,協助他的同學王綬院長主持院務。他工作謹慎,胸懷開朗。「文化大革命」期間,夫人不幸去世,3個女兒又都不在身邊,形單影隻,生活孤獨,1970年即與世長辭,享年73歲。生前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
新中國成立以後,喬啟明來到首都北京。黨和政府很重視這位享有盛譽的資深學者,任命他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農業金融管理局副局長,並推選他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1958年,他應山西省人民政府之邀,愉快地由北京返回山西,任山西農學院(今山西農業大學前身)副院長。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為祖國和家鄉的現代化建設效力,他自然是心情舒暢,幹勁倍增。返晉以後,他還曾任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三屆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太原分社主任委員,成為山西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
結合經濟研究中國農村社會學
喬啟明的第一項研究是農村社區製圖。社區作為社會結構的紐結,國外社會學者多以此為研究基礎。20年代喬啟明即從事社區研究,這在我國是開創性的。他以經濟、社會、教育及宗教分類製圖,劃分社區範圍,研究改進農村居民的社會活動。《江蘇江寧縣堯化門社區製圖》(《Mapping the Rural community of Yao Hua Men》)是他親手完成的4個社區製圖之一,於1924年12月用英文發表在《Chinese Recorder》上,金陵大學農學院又重印為第四號小冊子並譯為中文。這一研究報告詳述了以寺廟為主的最大社區的農民花錢燒香拜佛的團體迷信活動。為了改進社區活動,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和農業教育系合作,建立了兩個文娛中心。卜凱在其晚年所寫的《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Nanking University》(由盧良俊譯成中文題為《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之發展》),曾提到喬啟明每星期六及星期日下午常在文娛中心帶領兒童遊戲,有時放幻燈、電影同時供成人觀看。這是喬啟明深入農村組織農民活動的開端,也為他以後致力於農村社會研究和農村組織事業打下基礎。
《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是喬啟明學術思想的代表作。30年代初喬自美歸國後,即在金陵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和《農村組織學》兩門課程,後來不斷把編寫的講義修改更新,成為專著,直至1945年4月才由商務印書館在重慶出版,1946年5月又在上海改版重新排印。 該書強調經濟(土地)基礎,着重於以國內調查的事實為根據,結合作者的農村社會經濟改良實踐,加以系統綜合而寫成。故書名為《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明顯地有別於一般的鄉村社會學理論。全書共分6編19章,包括:總論1章,人口基礎5章,經濟(土地)基礎4章,文化基礎6章,農民生活和農村組織各2章。喬啟明認為,「我國農村社會經濟衰弱不振原因,固屬多端,而人口、土地與文化三者之失調,實為針血之所在」。其立論中心是:「冀就個人觀察研究之所得,徹底分析我國農村土地、人口之基礎,進而論述組訓農民提高農民生活程度之道」。他提出「治標方面,應謀土地利用之改良,以增加農業生產,俾不致發生糧食問題」;治本方面要「適應世界潮流,針對國情需要,亟宜遲婚節育,以期提高人口素質,保持一適度的人口,俾不致發生人口過剩問題」。(以上引文均見該書自序)在三四十年代喬啟明的這些言論,今天讀起來,還是感到相當中肯。
農村改良實驗
喬啟明無論在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從事教育,或後來主持農業推廣委員會和中國農民銀行農貸處,都極力倡辦農村社會經濟改良實驗。他強調,「近世以來,農村的封守狀態打破,交通發達,農產商品化,農民與外界接觸日多,則非有組織不可」,並指出農村組織的意義和作用在於:「組織的力量是許多個人力量的總和……若各個人傾其全力於組織,則此種組織的力量必較個人力量的總和為大。」這是喬啟明倡辦農村組織的理論基礎。早在30年代初,喬啟明就在金陵大學農學院設在安徽和縣烏江鎮的農業推廣實驗區組織農會,建立信用及運銷合作社,辦小學,設診所,以發展社區。1936年前後,烏江實驗區設有6個農會,會員達4000人以上。會員入會交納會費半元,可享受農會的一些權利,還可得到推廣機構(如金陵大學)及政府良種貸款等幫助。
抗日戰爭初期,喬啟明任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系主任併兼全國農產促進委員會技術組主任時,得到促進會的資助,由農業經濟系會同四川溫江縣政府及地方社團,共同組成鄉村建設協會,從生產、經濟、社會、教育等方面對農民推廣農業科學技術,輔導設立造紙、紡織等小型工廠,開辦農民學校及夜校,組織輔導信用合作社業務。1940年10月,登記的合作社有140個,聯合社5個,社員6697人。受到溫江人民的歡迎,引起當時社會的重視,也遭致地方反動勢力的疑忌,被扣上「搞赤化」的帽子,終於在1943年被迫停辦。 喬啟明的農村建設實驗,是以農會為中心來推進各種鄉村建設事業的。他認為,農會是農民自有自治自享的合法團體,可以融合政治、經濟、社會建設為一體,使農村組織單純化。在安徽烏江和四川溫江試辦取得成效之後,後來還在他主持建立的農業推廣體制內,把鄉農會作為縣農業推廣機構的基層組織,推行到四川壁山、廣西臨桂、貴州遵義、陝西漢中、甘肅天水、湖北恩施等辦有農業推廣實驗縣的地方,都收到一些效果。但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農會組織不可避免的弊端,正像喬啟明在其專著里曾經慨嘆的那樣:「會務多操於地方土劣之手……無經濟自立計劃,仰賴會費及政府機關津貼」,農會「以數量言不可謂少,但欲其加惠於農民,建基於永固,則亟待改進之處尚多」。
喬啟明深感「多年來每辦一事,常因資金缺乏而掣肘」,於是利用政府將各個銀行分辦的農業金融業務集中歸中國農民銀行統管的有利條件,使「農業金融與農業技術推廣緊密結合,促使農業生產改良提高,以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他對農業金融的要求是,所有資金不能用於救濟,投資的作用在於改良農業生產條件,投資的目的要能發展農業生產」。這體現了他一貫的學術思想和農業金融理論。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在蘇、皖、浙等省,中國農民銀行所融通的資金,也為農民做了一些實事。例如:安徽和縣烏江農業推廣實驗區利用農貸建立機械軋花打包廠;南京八卦洲墾區貸款購買拖拉機和抽水機;江蘇省用農貸在江寧縣辦「常平倉」式的糧食倉儲,在丹陽縣興建電力灌溉,在秣陵關開展農產品加工,等等。對蘇、浙兩省奄奄一息的蠶桑業,農貸處也予以金融上的支持。這些業務對於當時當地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也有過一些補益。
辦學認真辦事謹慎
喬啟明的治學態度,既有自己看法,也很尊重他人的學術見解,辦教育能夠兼容並蓄。抗日戰爭以前,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既接受美國的大學教授前來講學,也邀請曾在蘇聯工作的德國農業經濟學家H. 姚諾爾(Zorner)來系作蘇聯集體農業的專題報告,還邀請當時對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的調查研究和農村改良工作持批判態度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主要成員千家駒等來系座談。喬啟明曾表示,他們的理論水平很高,但不管怎樣,我們是在做實事。在他的專著《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博採眾議。在他主持農業推廣委員會和中國農民銀行農貸處工作時與喬啟明共事的人中,不僅有不同觀點的人士,還有當時未公開的中共黨員。當時他對這些人的政治態度並非毫無所知,如羅俊、王希賢、劉子欽等還過從甚密。他為了事業,惟才是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喬啟明在北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任職期間,還建議設立農業合作銀行,並主張利用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該行的基層組織,進行短期貸款。當時有人認為要辦農業合作銀行,就應按蘇聯長期投資的農業銀行和合作銀行的制度來辦。喬啟明認為這不符合我國當時的實際,因為我國土地改革後農民急需的是短期貸款,即使互助組也無力承受長期貸款。由於意見分歧,又加中央提出精簡機構,農業合作銀行停止籌辦。喬啟明對共產黨領導下,政令統一和有效的推行,社會秩序穩定,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國際地位提高等等都深受感動,衷心佩服。他在中國人民銀行期間,勤勤懇懇地工作,認認真真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當時語人:「不學習好,難以做好工作。」他把10本《幹部必讀》書和《聯共黨史》,無一遺漏地把它讀完,《毛澤東選集》出版後,更是孜孜不倦地一遍遍閱讀。195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為發展農業高等教育,充實山西農學院的師資力量,請山西籍的著名農學家王綬和他回山西擔任山西農學院正副院長,他明知山西農學院辦在太谷縣城外,條件較差,自己又已年過花甲,幾十年都在大城市生活,但考慮到自己是山西人,有機會為鄉親服務,義不容辭,愉快地接受邀請離開北京,回山西農學院任職。
喬啟明治學任事態度嚴謹,生活樸實、嚴肅。他滿腔熱情提倡農村文娛活動,自己卻極少涉足娛樂場所。在家不苟言笑。對人從不疾言厲色,即使對自己的子女、學生均平易近人。對來自農村且比自己年齡稍長又不識字還纏過足的夫人一直相敬如賓。他夫人也自願全面操持家務,使他一生全心全意獻身於事業。
個人簡歷
- 1897年12月28日 生於山西省猗氏(今臨猗)縣。
- 1924年 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 1924—1932年 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任教。
- 1932—1933年 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獲農業經濟碩士學位。
- 1934—1941年 任金陵大學農學院農經系主任。
- 1938—1941年 兼任行政院農產促進委員會技術組主任。
- 1942—1943年 任農產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中國農民銀行總行農貸處處長。
- 1943—1949年 任農林部農業推廣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中國農民銀行總行農貸處處長。
- 1949—1958年 任北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農業金融局副局長。
- 1958—1970年 任山西農學院副院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 1970年 病逝,終年73歲。
主要論著
- 1 喬啟明.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重慶:商務印書館,194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 2 喬啟明.中國人口與糧食問題(與蔣傑合著).中華書局,1941.
- 3 喬啟明.農業推廣論文集14.農業推廣委員會,1946.
- 4 喬啟明.江蘇崑山、南通,安徽宿縣農佃制度比較及改良農佃問題之建議.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林叢刊,1926.
- 5 喬啟明.農村社會調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林報,1928(146、148、153).
- 6 喬啟明.中國農村人口之結構及其消長.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1935,32(1).
- 7 喬啟明.山西清源縣143農家人口調查之研究.中國社會學社,中國人口問題.世界書局,1932.
- 8 喬啟明.金陵大學推行的農村合作事業.金陵大學.農林新報,1936,13(28).
- 9 喬啟明.農貸問題.中華農學會報,1948.
- 10 喬啟明.Rural Population and Vital Statistics for Selected Area of China.1929—1931,Bureau of Foreign Trade,Ministry of Industry,Shanghai,China.
- 11 喬啟明.An Experiment in the Registration of Vital Statistics in China.By Chiao C M,Thompson W S,Chen D T.Scripps Foundation for Population Problems,Oxford Ohio,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