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早園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早園竹(學名:Phyllostachys propinqua McClure)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竹類植物,竿高可達6米,幼竿綠色,光滑無毛;竿環微隆起與籜環同高。籜舌淡褐色,拱形,邊緣生短纖毛;籜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綠色,葉舌強烈隆起,葉片披針形或帶狀披針形,筍期4月上旬開始,出筍持續時間較長。
分布於中國河南、江蘇、安徽、浙江、貴州、廣西、湖北等省區。1928年由廣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國。 早園竹筍味較好;竹材可劈篾供編織,整竿宜作柄材、曬衣竿等。
形態特徵
剛竹屬喬木或灌木狀竹類。竿高6米,粗3-4厘米,幼竿綠色(基部數節間常為暗紫帶綠色)被以漸變厚的白粉,光滑無毛;中部節間長約20厘米,壁厚4毫米;竿環微隆起與籜環同高。
籜鞘背面淡紅褐色或黃褐色,另有顏色深淺不同的縱條紋,無毛,亦無白粉,上部兩側常先變乾枯而呈草黃色,被紫褐色小斑點和斑塊,尤以上部較密;無籜耳及鞘口繸毛;籜舌淡褐色,拱形,有時中部微隆起,邊緣生短纖毛;籜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綠色,背面帶紫褐色,平直,外翻。
末級小枝具2或3葉;常無葉耳及鞘口繸毛;葉舌強烈隆起,先端拱形,被微纖毛;葉片披針形或帶狀披針形,長7-16厘米,寬1-2厘米。筍期4月上旬開始,出筍持續時間較長。[1]
繁殖方法
母竹須選擇1-2年生,胸徑2厘米左右,生長健壯,無開花、出筍早的優良品種。挖竹時須掌握留好鞭,且帶宿土。留枝4-5檔,削去多餘枝梢,以減少水分蒸發。5月下旬-6月梅雨季和9-10月桂花季為最好,成活率高,一般每667平方米栽80-110株。栽竹前每穴施基肥10千克腐熟廄肥或1千克菜餅(在回填土時要拌勻);未施基肥的可到次年母竹成活後補施。植竹要做到「深挖穴、淺栽竹、緊壅土、重澆水」。栽竹深度掌握比原來深2-3厘米為宜。栽後要澆透定根水,防止母竹失水萎蔫,如遇連續晴天,隔幾天應再澆透水一次。
栽培技術
栽竹後1-2年,應以留筍養竹為主,每株母竹留種筍2-3株。第三年在3月下旬-4月上旬,可挖取部分筍,但仍要按每株母竹留2-3株種筍,種筍要分布均勻。新竹長成後應及時鈎梢,通常在6月中旬進行,鈎梢後留枝10-12檔,以增強抗風、抗雪災能力。
新造林地肥力較差的以施有機肥為主。可在母竹和新竹周圍塊狀施肥,每墩施腐熟畜肥10-15千克或菜餅1-2千克。全年施肥兩次:第一次於5月下旬-6月份施行鞭肥,結合翻墾(深30厘米)施入;第二次於9-10月施孕筍肥,結合翻墾(深10-15厘米)施入。
新造林地立竹稀疏,陽光充足,土壤易板結,雜草滋生,應及時鬆土除草,以利新竹生長。植竹當年可在林地空間套種農作物,以短養長,以耕代扶。套種作物應選擇能固氮的豆科類或生長期短、施肥量多的植物,切忌套種秸稈高、藤莖長、耗肥多的作物。注意不能套種芝麻,以免引起竹子爛鞭。
病害防治
早園竹病蟲害一般不很嚴重。主要蟲害有竹介殼蟲、竹廣肩小蜂、竹螟、竹蚜蟲、竹筍夜蛾、金針蟲、白蟻等。主要病害有竹叢枝病、竹稈鏽病、竹煤污病等。對竹筍病蟲害要加強預測預報,及時把握病、蟲情,開展綜合防治,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把竹筍病蟲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生長環境
早園竹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力抗寒性強,能耐短期-20℃的低溫;適應性強,輕鹼地、沙土及低洼地均能生長,土壤疏鬆、透氣、肥沃,土層深厚、透氣、保水性能良好的烏沙土、沙質壤土,普通紅壤、黃壤土均可,pH值4.5-7,早園竹怕積水,喜光怕風。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南、江蘇、安徽、浙江、貴州、廣西、湖北等省區。1928年由廣西梧州西江引入美國。
主要價值
早園竹是剛竹屬中出筍較早、筍期較長的竹種。蘇南地區常規栽培條件下在2月初開始出筍,3-4月份是產筍盛期,5月上旬采筍結束。應用覆蓋技術栽培時元旦前後就有鮮筍上市。采筍期均在3個月以上。早園竹栽培容易,成活率高,成林快,效益好。早園竹栽培能達到「頭年栽竹,次年出筍,3年成林投產」的要求。 早園竹地下鞭根系發達,縱橫交錯,具有良好的保土、涵水功能。竹林四季常青,挺拔秀麗,既可防風遮蔭,又可點綴庭園,美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