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白腹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白腹鶇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白腹鶇(學名:Turdus pallidus)是鶇科、鶇屬中型鳥類,體長21-24厘米。頭灰褐色,無眉紋,背橄欖褐色,尾黑褐沾灰,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頦白色,喉灰色,胸和兩脅灰褐色,其餘下體白色沾灰。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黃色,嘴尖淡褐色,腳黃色。

白腹鶇繁殖期間在中國長白山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茂密的針闊葉混交林中。遷徙期間多活動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的林緣、耕地和道邊次生林。多在森林下層灌木間或地上活動和覓食。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性膽怯,善藏匿。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於中國、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遠東濱海邊疆區、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和朝鮮,越冬於日本。

介紹

白腹鶇是一種善於鳴叫的小型鳥類,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越南、老撾、柬埔寨、中國等等地區。它們的繁殖期是5月到7月,雌鳥每窩大概會4到6枚卵。白腹鶇會將巢穴建造在林下的小樹或者高的灌木上,一些枯草莖、細樹枝、鬚根以及泥土等等是它們築巢的主要材料。[1]

形態特徵

雄鳥額、頭頂、枕灰褐色,額基較褐,眼先、頰和耳羽黑褐色耳羽具淺黃白色細紋。其餘上體,包括背、肩、腰、尾上覆羽和兩翅內側表面概為橄欖褐色初級覆羽初級飛羽灰褐色,外翈羽緣綴有灰色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外翈綴有橄欖褐色,內翈黑褐色。尾灰褐色,最外側2-3對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頦乳白色,羽干末端延長成須狀,黑色,上喉白色,羽端綴有褐灰色,因而使喉部白色多被掩蓋起來而不甚顯露,下喉、胸和兩脅灰褐色,腹中部至尾下覆羽白色沾灰,尾下覆羽常具灰色或灰褐色斑點。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喉白色,僅兩側有少許灰色,頭部褐色亦較濃,初級飛羽、初級覆羽和尾羽亦為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黃色,嘴尖淡褐色,腳黃色。

大小度量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66-76克 206-237毫米 18-22毫米 120-128毫米 86-100毫米 31-36毫米 雌性 66-81克 210-232毫米 18.9-21毫米 111-128毫米 71-92毫米 30-35毫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1年繁殖1窩。雄鳥在繁殖期間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樹頂端枝葉簇間鳴唱,並頻繁的與雌鳥追逐於樹叢間。通常營巢於林下小樹或灌木枝權上,營巢位置多選擇在混交林中溪流附近,巢距地高1-5米。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樹枝、枯草莖、枯草葉、苔蘚和泥土構成,巢內墊以草根和松針。泥土除用來糊巢內壁外,在巢中間和外層也有,使巢甚為堅固嚴密。巢呈碗狀。大小為外徑12-15厘米×12-14厘米,內徑8-10厘米×8-9厘米。高8-9厘米,深5-8厘米。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4-6枚。卵鴨蛋綠色、密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銹褐色斑,卵為橢圓形,大小為27-30毫米×20-22毫米,重5.2-6.0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4天。雛鳥晚成,雌雄親鳥輪流尋食餵雛,育雛期13-15天。

生活習性

習性:多在森林下層灌木間或地上活動和覓食。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性膽怯,善藏匿。

遷徙:白腹鶇屬夏候鳥,旅鳥。在中國繁殖於東北,越冬於長江以南,就中國來說應是留鳥,但在中國東北則為夏候鳥,中國南方為冬候鳥。每年4月末5月初遷到東北繁殖,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據趙正階等(1985)在中國長白山通過對成鳥胃的解剖和通過對雛鳥扎頸取食的方法,發現成鳥的食物主要是步行蟲、蝗蟲、螞蟻、蜘蛛及雙翅目、鱗翅目和鞘翅目昆蟲及幼蟲,同時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雛鳥的食物在早期主要是鱗翅目幼蟲,在雛鳥後期階段則多以成蟲為食,其中較為常見的有象甲科、隱尾蠊科的澳白蚊昆蟲。此外也吃蝸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曾在一隻雛鳥口中取出稠李巢蛾幼蟲26條,重量達1克。

分布範圍

世界

存在(繁殖地):韓國、朝鮮。

存在(居住地):中國、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遠東濱海邊疆區、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

遊蕩:中國、德國。

中國

在中國繁殖分布於黑龍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張廣才嶺、牡丹江,吉林長白山、安圖、敦化、蚊河、長白、撫松、渾江、四平、集安,遼寧寬甸、桓仁、本溪、丹東、大連等地;越冬於長江中下游、雲南、廣東、浙江、福建、香港和台灣等地;遷徙期間經過河南、山東、江蘇、沙衛山島、上海和西藏改則等地。

近種區別

相似種白眉鶇(Eyebrowed Thrush)有顯著的白色眉紋,胸和兩脅橙黃色;褐頭鶇(Turdus feae)亦有短而窄的白色眉紋。區別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棲息環境

白腹鶇繁殖期間在中國長白山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米以下茂密的針闊葉混交林中,尤其多在海拔700-1000米的混交林中的河谷與溪流兩岸活動。也見於海拔1200米以上的針葉林和林緣灌叢。遷徙期間多活動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的林緣、耕地和道邊次生林。

亞種分化

關於白腹鶇的亞種分化,Dement』evand Gladkov(1954)將白眉鶇(Turdusobscurus)和赤胸鶇(Turdus chrysolaus)的亞種庫頁島亞種(Turdus chrysolaus orii)均併入白腹鶇而分為4亞種。中國學者基本上支持這一意見,並認為除亞種庫頁島亞種(Turdus chrysolaus orii)外,其餘3亞種在中國均有分布(鄭作新 1976,1987;趙正階等 1985;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1983;彭燕章等 1987;唐蟾蛛等 1996;顏重威等 1996)。但後來多數學者根據這3亞種在形態學和生物學上的明顯差異仍將它們分別作為獨立種,從而使白腹鶇無亞種分化而為單型種(Vaurie 1959;Clements 1981;Walters 1980;De Shauensee 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鄭作新(1994)、鄭作新等(1995)亦支持這一意見。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部分國家種群數量估計為:中國大陸約1000-10000隻遷徙個體,約1000-10000隻越冬個體;中國台灣約1000-10000隻遷徙個體,約1000-10000隻越冬個體;韓國可能有100-10000對繁殖對,約50-10000隻遷徙個體;日本有約1000-10000隻越冬個體;俄羅斯有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隻遷徙個體(巴西,2009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