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於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於毒(?—193年),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東漢末年黑山軍首領之一。曾與曹操在東郡大戰,被曹操所敗。不久隨張燕破鄴城,殺太守栗成。後袁紹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岩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

方志記載

於毒是東漢末年朝歌人,農民出身。當時連年戰亂,旱蝗屢虐,民不聊生。於毒為反抗官兵擄掠,在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於淇縣山區秘密組織義軍。 此時,淇縣西北的黑山(今屬鶴壁市效區)上,有一支龐大的農民起義軍,號稱「黑山軍」,首領為博陵(今河北省蠡縣)人張牛角。後因張牛角在作戰中被流矢射死,改由好友張飛燕統帥大軍,張飛燕原名褚飛燕,系常山(今河北省曲陽縣)人,牛角死後,改名張飛燕。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於毒率本部義軍到黑山投奔張飛燕,時3萬多人。 於毒義軍屯駐朝歌西山一帶,南起滄水北岸的青岩山(雲夢山),北到淇水南岸的青岩絕,大本營駐紮中部鹿腸山。山中有座名叫老虎嶺的高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於毒帶領能工巧匠,建寨山頂,從此,「老虎嶺」改稱「老虎寨」,又叫「於毒寨」。 於毒義軍的宗旨是:反抗官兵,打富濟貧,保護農民。於毒軍紀嚴明,作戰勇敢,曾與「黑山軍」縱橫河北、河南廣大地區,義軍所至,「郡縣莫能制,朝廷不能討」。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秋七月,於毒和其他義軍首領白繞、眭固等率軍十餘萬人攻打魏郡、東郡。東郡太守王肱不能御。 於毒軍威大振,成為義軍主力,袁紹曾多次派兵進攻於毒,又收買於毒手下陶升,封為「建議中郎將」、探清於毒軍情。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六月,大雨連下20餘晝夜,朝歌以東泛濫成災,「漂沒民居」。於毒率軍回居山中,袁紹乘機親率各路官兵十餘萬,從東郡等處迅速西進占領朝歌,堵住各個山口,並派兵從滄岩谷口(塔崗一帶),繞至西大嶺截斷義軍退路,然後從各個山溝進攻於部。當時張飛燕義軍在部遠大曲陽與官軍激戰,無力回援。於毒發現義軍被圍,率眾奮力拚殺,經五晝夜激戰,因寡不敵眾,於毒英勇戰死,義軍被殺者萬餘人。 於毒起義軍雖然失敗,但其反抗壓迫、敢於鬥爭的精神與世長存。明末曾有一個叫晉朝風的淇縣人效法於毒,在「老虎寨」坐山為王,反抗官府,打富濟貧,至今仍有山寨遺址。[1]

人物生平

黃巾農民起義軍,黑山分軍首領。先是與白繞、眭固等攻略魏郡、東郡,被曹操擊敗,後與其他大陸各地的叛亂軍聯手,對袁紹的本據地--鄴城展開襲擊。雖然一時對袁紹軍造成威脅,但仍不敵袁紹的猛烈反擊,因而敗北。而袁紹乘勝追擊,攻入其大本營歌鹿場山蒼岩谷,斬殺於毒。

史料記載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皆大破之。 《英雄記》曰:後紹破瓚,引軍南到薄落津,方與賓客諸將共會,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於毒共覆鄴城,遂殺太守栗成。賊十餘部,眾數萬人,聚會鄴中。坐上諸客有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啼泣,紹容貌不變,自若也。賊陶升者,故內黃小吏也,有善心,獨將部眾逾西城入,閉守州門,不內他賊,以車載紹家及諸衣冠在州內者,身自扞衛,送到斥丘乃還。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岩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 《魏書》曰:諸將皆以為當還自救。太祖曰:「孫臏救趙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臨菑。使賊聞我西而還,武陽自解也;不還,我能敗其本屯,虜不能拔武陽必矣。」遂乃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