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南天文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雲南天文台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從南京遷到雲南省昆明市東郊鳳凰山(現雲南天文台台址)。抗戰勝利後,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遷回南京,在鳳凰山留下一個工作站,該站隸屬關係幾經變更,1972年經國家計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2001年,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將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等單位整合為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保留原級別,並具有法人資格[1]

截止2021年底,雲南天文台擁有各類人員300餘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正高48人,副高72人。

發展規劃

雲南天文台的定位及中長期發展規劃為:依託我國西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優勢,以南方基地(麗江天文觀測站)和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撫仙湖太陽觀測站)的觀測設備為核心,大力推進地面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的立項及建設,依託兩站積極開展國際前沿問題的觀測研究;將雲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內不可或缺的中國南方天文觀測和研究集群。

雲南天文台是國家首批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設博士後流動站。現有一台兩站(台本部、撫仙湖太陽觀測站和麗江天文觀測站)。設13個研究團組: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團組、恆星物理研究團組、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團組、天體測量技術及應用研究組、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系外行星/太陽系小行星研究團組、射電天文與VLBI研究團組、太陽爆發現象和CME研究團組、光纖陣列太陽光學望遠鏡研究團組、天文技術實驗室、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選址組、星系類星體研究團組。

觀測設備

雲南天文台現有天文觀測設備20餘台,主要有:2006年從英國引進的2.4米光學望遠鏡一台(麗江天文觀測站);用於承擔探月工程地面數據接收任務的國產40米射電望遠鏡一台(台本部);2015年建成的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撫仙湖太陽觀測站,獲雲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以及上世紀80年代由德國引進的1米光學望遠鏡一台,1.2米國產地平式光學望遠鏡一台等,這些觀測設備的高效運行,為天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尤其是2.4米望遠鏡和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產出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在國家財政部組織的運行評估中雙雙名列前茅。此外,雲台正努力建設景東120米脈衝星射電望遠鏡和2米環形太陽望遠鏡,與雲南大學合作建設的麗江1.6米多通道測光巡天望遠鏡、與南京大學合作建設稻城2.5米大視場高分辨率太陽望遠鏡也在全力進行中。

科技成果

近年,雲南天文台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獎2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雲南省特殊貢獻獎(雲南省最高科技獎勵)1項、月球探測工程特殊貢獻獎1項、雲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雲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1項。2007年,黃潤乾院士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雲南省最高科學獎勵)。2014年2月,由韓占文、陳雪飛、孟祥存、王博等完成的成果「大樣本恆星演化與特殊恆星的形成」榮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5年,劉忠等人完成的「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研製及其在太陽觀測中的應用」獲雲南省科技進步特等獎。2016年,韓占文榮獲2016年度何梁何利獎科技進步獎天文學獎。2018年,雲南天文台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激光測距,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意大利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激光測距的國家。2019年,林雋等完成的「太陽爆發過程中的電磁[2]相互作用」獲雲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2011年至2021年,雲南天文台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在SCI/EI刊物發表研究論文1035篇。

另外,雲南天文台與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美國國立天文台、德國馬普學會、日本國立天文台、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許多國內外着名天文研究機構,在天文學觀測與研究、望遠鏡及其終端設備研製、天文新技術研究等方面,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

參考文獻

  1. 法人資格怎麼確定,找法網,2021-12-03
  2. 電磁產生原理(電荷運動),搜狐,201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