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的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亞伯拉罕的神》外文名:The God of Abraham Praise,音樂類型:聖詩傳統詩歌。
歐洲的古典音樂[1]是在中世紀的伊利莎白時期發展而來的,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樂占主導地位。當時人們對於基督教的崇拜和信仰完全不像這樣。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教會的權力要高於國家和一切的社會形勢,宗教[2]是直接影響到政治和音樂的。所以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在教堂中演唱,並沒有樂器伴奏,但這個時期的音樂卻對後來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簡介
(來源:《古今聖詩漫談》)
亞伯拉罕的神 (The God of Abraham Praise )
這是一首由希伯來文的「三一頌」(Doxology),經歐列伐譯成英文,曲調也是由朗昂自希伯來古調改編而成的聖詩。[dropdown_box expand_text=」全文」 show_more=」顯示」 show_less=」隱藏」 start=」hide」]歐列伐(Thomas Olives, 1725~1799)出生在英國的威爾斯,四歲時父母雙亡,由親戚輪流撫養,沒有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教育;經常流浪街頭,成為眾所厭惡的頑童。十八歲時隨一鞋匠作學徒,但因行為不檢而被開除。三十年來他過着放蕩流浪的生活。有一天在一布道會中,他聽到撒迦利亞書3:2 「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麼。」講到人的得救,如同火中取薪,需要立刻的果斷和勇氣。歐列伐深受感動,他以實際的行動來悔改自新,他重作鞋匠,還清欠債,然後為福音奔走。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發覺歐列伐有潛在的恩賜,就邀他加入其布道團為同工,他隨衛斯理二十多年,騎馬布道十萬英里,遭遇到許多阻力。嗣後,在神學的思想上他偏向加爾文(John Calvin)觀點,否認羅馬教會的權威,認為人的得救與否,貧窮富貴,由神預定。衛斯理兄弟則認為得救雖靠基督的恩典,但也取決各人的自由選擇,視其接受救恩悔改重生與否。他們神學的觀點雖有分歧,但無損於他們真摯的友誼。
約在1770年,有一天歐列伐在倫敦的一個猶太人會堂,參加他們的節日崇拜,聽到猶太人的拉比朗昂(Meyer Lyon,1751~1797)唱猶太教的信經。這是猶太會堂每晨、節日及安息日前夕誦唱的傳統古調;相傳這曲調是1404年猶太拉比根據摩西十三經改編而成,詩韻優雅莊嚴。歐列伐聽了深受感動,向朗昂要了詩曲,他根據猶太人的信條,加上基督教的觀點,寫成了這首「亞伯拉罕的神」。
聖詩作家蒙哥馬利(James Montgomery)對這首詩的評論說:「作者具有想象力、最好的聽覺。只有對音樂與詩兼備欣賞力的人,才能在本詩中看到它的和諧。」
參考文獻
- ↑ 歐洲古典音樂欣賞,豆丁網,2016-03-26
- ↑ 如何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搜狐,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