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豺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亞洲豺犬 |
中文學名: 亞洲豺犬 |
亞洲豺犬(學名 Cuon alpinus) 別名豺狗、豺、紅狼,屬於犬科。豺的外形與狗、狼相近,體型比狼小,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10餘千克。體毛紅棕色或灰棕色,雜有少量具黑褐色毛尖的針毛,腹色較淺。四肢較短。耳短,端部圓鈍。尾較長。額部隆起,鼻長,吻部短而寬。全身被毛較短,尾毛略長,尾型粗大,尾端黑色。[1]
目錄
外形特徵
亞洲豺犬全身赤棕色,亦稱紅犬。體型比狼小而大於赤狐,下頜每側具2個臼齒,體長95~105厘米,尾長45~50厘米;尾毛長而密,呈棕黑色,類似狐尾。亞洲豺犬的別名之多在獸類中名列前茅,有它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於赤狐,體長95-103厘米,尾長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體重13-20千克左右。頭寬,額扁平而低,吻部較短,耳短而圓,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面看上去整個面部顯得鼓起來,不象其他犬類那樣較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較短,尾較粗,毛蓬鬆而下垂。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和產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尾巴為灰褐色,尖端為黑色。
生活習性
亞洲豺犬在各個地區的密度均較為稀疏,數量遠不如狐、狼等那樣多。棲息的環境也十分複雜,無論是熱帶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帶,都能發現它的蹤跡。
它居住岩石縫隙、天然洞穴,或隱匿在灌木叢藪之中,但不會自己挖掘洞穴。性喜群居,多由較為強壯而狡猾的「頭領」帶領一個或幾個家族臨時聚集而成,少則2-3隻,多時達10-30隻,但也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當群體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也會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鮮血淋漓,有時甚至連耳朵也被咬掉。平時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覺,但在捕獵的時候能發出召集性的嚎叫聲。
捕獵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也在白天進行。善於追逐獵物,也常以圍攻方式捕食。行動敏捷,善於跳躍,原地可跳到3米多遠,藉助於快跑,能躍過5-6米寬的溝塹,也能跳過3-3.5米高的岩壁、矮牆等障礙,其靈活性勝於獅、虎、熊、狼等猛獸,而接近於貓科動物中最為靈活的猞猁和雲豹。
亞洲豺犬的嗅覺靈敏,耐力極好,獵食的基本方式與狼很相似,多採取接力式窮迫不舍和集體圍攻、以多取勝的辦法。它的爪牙銳利,膽量極大,顯得兇狠、殘暴而貪食,一般先把被獵物團團圍住,前後左右一齊進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開皮膚,然後再分食內臟和肉,或者直接對準獵物的肛門發動進攻,連抓帶咬,把內臟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將獵物瓜分得乾乾淨淨。它雖然偶爾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種動物性食物為食,不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獸類,也敢於襲擊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形較大的有蹄類動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獸發動挑逗和進攻,嚇得它們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樹,從而奪取它們口中的食物,如果這些猛獸不放棄食物,一場激戰便在所難免,最終多半是亞洲豺犬獲得勝利,因為雖然單打獨鬥時亞洲豺犬並非它們的對手,但一群亞洲豺犬在集體行動時,互相呼應和配合作戰的能力卻要高出一籌。
但遇到虎的時候,亞洲豺犬通常並不馬上衝上前去奪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飽後離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當然虎也不會主動向亞洲豺犬發動進攻,它還常常需要感官更為靈敏的亞洲豺犬來了解周圍的情況。不過,在印度曾經發生過多起孟加拉虎與一群亞洲豺犬為了爭食而血戰的事情,結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傷幾隻或十餘只豺之後,沒能衝出重圍,終於精疲力盡,倒地不起,被這群窮追不捨的亞洲豺犬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說在亞洲各地的山林中,只有體型巨大的亞洲象能夠免遭它的威脅。 群居,經常組成3~5隻的小群,或10~20隻的大群一同出沒。聽覺和嗅覺極發達,行動快速而詭秘。稍有異常情況立即逃避。亞洲豺犬以群體圍捕的方式獵食。食物主要是鹿、麂、麝、山羊等有蹄類動物,有時亦襲擊水牛。性兇猛,膽大,凡與之遭遇的大小動物無不畏懼。
繁殖習性
亞洲豺犬在秋季交配、繁殖,這時雄獸和雌獸多成對活動。雌獸的妊娠期約為60-65天左右,產仔則在冬季,每胎產3-6仔,最多為9仔。初生的幼仔被有深褐色的絨毛,1-1.5歲性成熟,壽命為15-16年。
分布範圍
亞洲豺犬的分布範圍較大,主要是亞洲的東部、南部、東南部和中部等地區,即北起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洋群島各國,西從克什米爾一帶的喜馬拉雅山地,東達烏蘇里一帶,其中包括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特產於亞洲東部,從寒帶直到東南亞、印度尼西亞均有分布。棲居於從針葉林到熱帶雨林的丘陵山地的廣泛生境。在中國東北到西南均有分布。
種群現狀
亞洲豺犬雖在國內廣泛分布,但數量稀少。從收購的皮張看,四川省在60年代每年收購亞洲豺犬皮30餘張,但近年僅在一些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較多的地方能見到小群活動。收購部門已收不到豺皮,在藏東地區也僅年產皮幾十張左右。在四川、貴州、湖北交界的山區,也十分稀少,縣年皮收購量不及10張。在東北僅偶爾收到一、兩張皮。可見目前僅散見於全國各地山區,數量稀少,種群趨於瀕危,亟待保護。
分類學
犬科canidae是適應追逐獵物的食肉類,全部為陸棲類型,只有極少數種類偶爾會爬樹。犬科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科,除了少數島嶼外,幾乎遍及陸生食肉類的全部分布範圍,並且是唯一在白人之前到達澳洲的陸生食肉目成員。 犬科成員之間的親緣關係和亞科的劃分有很多不同意見,這些意見甚至差異極大。簡單的從體型和習性來說,犬科可以分成體型較大,食肉性較強,可以捕食較大型獵物的犬類,以及體型較小,食性略雜,主要捕食小型動物的狐類。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是狼canislupus,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最北可進入北極圈,其中北極地區的一些狼身體為白色,又稱北極狼,但並非獨立的物種。狼不僅體型較大,而且還有成群捕捉獵物的習慣,因此可以捕捉原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成為北方地區最強大的捕獵者之一。與狼同屬的其它成員還有北美洲的郊狼、赤狼和非洲及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幾種豺(胡狼),它們體型比狼小,不及狼兇猛。
家犬也與狼同屬,可能是狼的後代,也可能起源於豺,或者是混血,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生殖隔離。除了狼以外另外兩種集體捕獵的動物是非洲的非洲獵犬(非洲野犬)lycaonpictus和亞洲的豺狗(豺、亞洲野犬)cuonalpinus,它們體型雖然小於狼,但是兇猛程度可能更甚,其中非洲獵犬可能是犬科中唯一純粹肉食性的成員。類似狐的小型犬科動物的習性更加多樣化,典型的狐如廣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赤狐vulpesvulpes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漿果、鳥蛋等。非洲的大耳狐otocyonmegalotis則食物基本限於昆蟲,以白蟻為主。大耳狐和其它犬科動物成員的關係均比較疏遠。
犬科唯一爬樹能力比較強的成員是北美洲的灰狐urocyoncinereoargenteus,常會爬上樹木。東亞的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也偶爾會爬上矮樹,貉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見到,外形介於狐和浣熊之間,食性比較雜,也是犬科中吃植物性食物最多的成員之一。
保護措施
措施
過去各地把亞洲豺犬都以害獸對待未予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亞洲豺犬列為II類,禁止任意捕獵。隨着森林類型保護區的增加,亞洲豺犬的社群部分地得到了恢復。如四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隨着居民遷出保護區,植被恢復,已能見到10餘只的社群活動。它們主食羚牛、鬣羚、斑羚和毛冠鹿等衰老個體,對平衡和復壯有蹄類種群起到了一定效應。部分山區,由於野豬、豬獾和狗獾等危害玉米作物,把亞洲豺犬視為神豺,幫助他們控制了野獸對作物的危害,有了樸素的保護意識。
建議
大力宣傳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切實扭轉目前一些地區仍將它作為害獸獵殺的狀態。常受野豬、野兔和鼠類等危害莊稼嚴重的地區,說明亞洲豺犬對它們的控制以及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宣傳保護它的現實意義。在動物園中應注意保持亞洲豺犬的飼養繁殖種群,減少再向野外捕捉的壓力。在各保護區應注意結合本保護區的實例,宣傳保護亞洲豺犬也是保護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科學意義。
TAG標籤: 豺 豺狗 紅狼 紅犬 Cuonalpinus
自然密碼:亞洲豺犬奮鬥史(一)
自然密碼:亞洲豺犬奮鬥史(二)
自然密碼:亞洲豺犬奮鬥史(三)
參考來源
- ↑ 亞洲豺犬概述(附圖),有動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