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秋四種境界(陳響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生之秋四種境界》是中國當代作家江繼祥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生之秋四種境界
從古代詩詞大家的作品中,悟出人生之秋的最高四種境界:白髮戴花也好看、靜處閒看亦恬淡、且對西風賀立秋、落日熔金霞滿天。
—— 題記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年四季,那麼,秋天應是人生步入晚景的開始。我們該怎麼去面對人生之秋?這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終會步入秋景,慢慢老去。在變老的路上,我們的身體、生理、心理、觀念都會起變化,直至生命終結。
在這段時間裡,隨着一天天地老去,就像是秋天之落葉,慢慢枯萎、飄零。人的精神隨之也會充滿孤寂,人的一些想法會很無奈,人的身體狀況也不如青春之時,有時甚至會產生疼痛與不安,直至與其終身相伴。
那麼,人既然已經步入秋天應該怎麼辦?怎麼去面對?近期,我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從古代詩詞大家的作品中,悟出一些道理,深以為以下這四種境界,應是人生之秋的最高境界。
一種境,白髮戴花也好看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人到暮年,註定是了無生趣、暮氣橫秋,惟有無奈和落寞。然而,近日我在讀古詩文的時候,從中感覺到古人在面對老去的現實中,有些看法、做法很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從他們的詩文中,我讀出了一種豁達,一種樂觀,一種向上的情感力量。面對老的身體,只要心不老,任何年齡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輸少年,不負光陰。
讀過宋朝詩詞的人,可能記得歐陽修寫過一首《浣溪沙》的詞,他是這樣描寫的:
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樽前。
他描繪道,在長堤之上,遊人如織,衣袂翩翩,笑語喧天;綠楊深處,不知是誰搭起一架鞦韆。此時,幾個彩衣少女正盪得盡興,銀鈴般的笑聲在湖面上飄出很遠。湖水之上,畫船輕漾,春水連天。好一幅踏青賞春的圖畫! 船中的太守,此時也顧不得有誰在竊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髮上插入一朵鮮花、添上一段春色。讓絲竹繁奏、將酒杯頻傳。他要與民同樂,同慶新春的蒞臨。忘卻貶官潁州的煩惱吧,他願在這春醪中沉醉逍遙。
從這段寫意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遊人中,有一個白髮老翁尤其引人注目。他坐在一艘畫船上,正在悠揚的絲竹聲中,與幾位老友推杯換盞。酒濃時,他看到桌上一盆花兒開得正艷,便抬手摘下,別在發間,白髮紅花,分外耀眼。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北宋著名詩人、亦是當時潁州的太守——歐陽修。
此時的歐陽修,早已不是青春少年,而是滿頭華發的垂暮老者。因為參與新政,失敗後被貶潁州,本應是心灰意冷時,但他卻以自己獨有的豁達灑脫,活出一份精彩。
他以詞言其心志,人到暮年又如何?仕途不順又能怎樣?他依舊是那個他,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過好自己每一天的歲月。他覺得,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成熟與心智,並不亞於年輕人,儘管外表不同,但當黃昏的薄霧緩緩退去的時候,天空布滿的是白天看不見的星辰,都是一個樣子的。只要自己不為俗世煩憂,我照樣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號「醉翁」,為酒醉,為景醉,為情醉,敢於接受自己的脆弱,乾脆看開點,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人的一生無非生老病死,誰能改變這一切規律呢。
所以說,諸君你莫要笑我,我白首配紅花,只想留住春日,不負韶華。康德曾說過:「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歐陽修,正像夜鶯一樣在鳴奏自己的小夜曲。
二種境,靜處閒看亦恬淡
人自出生,一路顛簸。走着走着,便告別了激情燃燒的青春,走進了塵埃落定的歲月,走進了暮色蒼茫的季節。
人生如夢,驀然回首,早已物是人非。宋代詞人李處全《水調歌頭·冒大風渡沙子》云:
落日暝雲合,客子意如何。
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乾戈。
四望際天空闊,一葉凌濤掀舞,壯志未消磨。
為向吳兒道,聽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劍戟,斬蛟鼉。
胡塵未掃,指揮壯士挽天河。
誰料半生憂患,成就如今老態,白髮逐年多。
對此貌無恐,心亦畏風波。
當時詞人面對兩鬢霜染,功名未就的自已,表達出一種抗敵愛國的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心中頓生出「半生浮華半生夢」之感慨。此景此情,讓人油然而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悲壯情懷。從此,美好的時光會越過越少,餘下的道路會越走越短。
當人生的千帆過盡,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年的浪漫,更多的則是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更加歸於淡然。幾十年的時光換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心如止水。才真正領悟到什麼叫百川歸海,什麼叫萬物歸一。如果再能保持一顆童心,則更是一個樂趣無窮的晚年。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辛棄疾因王藺的彈劾,被免掉了職務,不得不回到上饒的帶湖新居過起了歸隱生活。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小村里,他過得悠閒恬淡。遠離了勾心鬥角的朝堂,守着一份古樸純真,反而更加愜意。——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所見》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
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此時已是秋日,梨子、棗子都已熟了。一群頑皮的孩童,拿着長竿,一邊偷偷打着梨棗,一邊左顧右盼,擔心被大人們發現。辛棄疾這個老頑童,早就看到了這群貪嘴的小孩,只是不出聲,悠然地躲在一旁,看着他們心虛地偷着果兒。
一群垂髫小兒,一個白髮老翁,一邊是自以為無人知曉地打着梨棗,一邊是正大光明的偷看,這是一幅怎樣可愛又好笑的童趣畫面。如此老人,又會有什麼憂愁呢?老年自有老年的風景。青春雖然美麗,但他會隨世界流逝和退色,而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變的風景線。正所謂是「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多麼悠然自在!
三種境,且對西風賀立秋
寫作此文的時候,正是2021年的立秋之日,8月7日。不禁讓我想起宋代詩人范成大寫的一首七絕《立秋》詩。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
人生進入晚年,就好像是走進了人生的暮秋。如同這首《立秋》所表達出的意境一樣,只有走到這樣的境界,才能有所感悟,人生苦短,也到了安之若命的時候,就如同這秋天一樣,離寒冬的日子不遠了,一年就要終結,我們要面對這個不可逆轉的現實。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這炎熱的三伏天,烈日濃焰,火燒火燎,猶於蒸籠一般,人生的愁苦又該是何其之多,情愁、傷愁、悲愁等等。面對立秋前後的天氣,心境也開始有了變化,熏蒸炎熱之下,各種閒愁苦惱不禁湧上心頭。人生真的是苦短,還不如及時行樂,與其哀嘆愁苦,不如笑着面對。詩人的樂觀情緒,在浮生若夢的情緒中,一點點被點燃。
接着,詩人吟韻道:歲華過半休惆悵,且對西風賀立秋。是啊,人生既然已經走過了一半,就不要再獨自惆悵了,不妨對着秋風慶賀立秋的到來吧!人生過半怕什麼呢,越是快到老了,越是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就應該懂得「五十而知天命」的道理。
畢竟,時間是不會停留的,人的老去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規律,我們不必庸人自擾,也不可太過悲秋。閱盡千帆之後,看多了是是非非,經歷久了人間冷暖,是該重新審視自己,放棄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重拾一些孩提時代塵封的往事。放棄一些人生的細枝末節,放棄那些看起來奢華實則無用的裝飾,重拾原始而簡樸的作息方式。
人生之秋,與自己握手言和,與命運握手言和,與周圍的人握手言和,不再逼迫自己違背自己的天性,去隨波逐流;不再憤世嫉俗,而應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審視周圍。在人生最後的時光,不再沉迷名利,以一種低微的身姿,做一朵小花,望望藍藍的天,吸吮那清甜的水,你會覺得花是這樣美,水是這樣甜,天是這樣藍,地是這樣遼闊,人是如此可親可愛!
四種境,落日熔金霞滿天
在面對老的問題上,古代詩人們也各有已見,有的消沉失落,有的則積極樂觀。
公元836年,也就是唐文宗開成元年,已經64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到東都洛陽;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終於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但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表現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原詩是這樣敘述的: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如何。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詩中寫出了老年人常有的疾病,眼疾、足疾等。無法再看小字的書,頭髮也比年輕時稀疏了很多,現在只剩下閒談的雅興,但相逢卻不知道還能有幾回。詩中表達出一種說不出的落寞與低沉,這也許就是真正的暮年心理。
劉禹錫見此,他便以《酬樂天詠老見示》一詩作答: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說,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暉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從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詠老」詩中,看到兩位作者的性格和行為。他們兩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齡;而在遭際上,則大不相同,劉禹錫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國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後,白居易則本着傳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劉禹錫則屢經坎坷而不屈不撓,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兩人是同而又有別的。他們萬劫餘生,都享古稀高壽,晚年同在洛陽,亦官亦隱,日夕唱酬。上述兩詩就是當時之作也,道出了他們各自肺腑之言。
劉禹錫在詩中所表達出的樂觀人生態度,是多麼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儘管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們的青春也一點點逝去,但我們的閱歷卻一點點增加,有了年輕人不可企及的經驗和智慧。其實,我們應從年齡中發現經歷的優勢,畢竟「人永遠無法超越年齡」。
年歲大了,經歷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仔細想起來,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詩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詩人勸慰他的朋友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所以,面對老去的身體,我們大可不必為歲月流逝而傷懷,我們已經從中收穫了很多。這些都是年輕人比不了的。
特別是最後兩句,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慨。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就到了傍晚,即使是晚霞依然會讓天空絢爛璀璨。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灑出滿天的紅霞。「近黃昏」時的夕陽,落日熔金,更加耀眼,更當珍惜。我們用盡一生所積澱起那些豐富與厚重的閱歷,愈發閃耀着雋永、璀璨的光芒。這兩句詩既是詩人的內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無論是歐陽修,還是劉禹錫;無論是辛棄疾,還是范成大。他們都曾經叱咤過朝堂或者文壇,但歲月不會偏向任何人,他們也不可避免地會老去。然而,他們的暮年卻沒有暮氣,反而更加灑脫、豁達,領悟到人生最實質,最內在,最主體的人容,可以把美麗的花朵和豐收的果實揉進生命的脈絡,滋養人生,豐富人生,實現人生,白髮簪花,歡愉催酒,為霞滿天。
作者簡介
江繼祥,筆名大江東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網絡詩人,發表詩歌七百多首,擅長寫舊體詩;業餘作家,發表散文、短篇小說等四十餘篇,有一部長篇小說發表;高級工程師,在國家和省級期刊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