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果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仁果鄉隸屬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地處甘孜縣城西部,東連生康鄉,南與來馬鎮交界,西接卡攻鄉,北與貢隆鄉隔江相望。海拔3420米,東距縣城22千米,東南距州府康定406千米,省會成都764千米。區域面積4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1566人。
民國,屬霍爾林沖土司。1960年,劃歸絨壩岔聯合公社,改仁果分社。1962年,析置仁果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截至2020年,仁果鄉下轄7個行政村。
2011年末,仁果鄉有商業網點5個。[1]
歷史沿革
民國,屬霍爾林沖土司。
1956年,設仁果、麻美2鄉,屬白日區。
1959年,麻美鄉併入仁果鄉,劃歸絨壩岔區。
1960年,劃歸絨壩岔聯合公社,改仁果分社。
1962年,析置仁果公社。
1983年,公社改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仁果鄉轄仁果上、仁果下、桑都、列西、洛拉、拉尼、吾中、俄多8個村民委員會。[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仁果鄉地處甘孜縣城西部,東連生康鄉,南與來馬鎮交界,西接卡攻鄉,北與貢隆鄉隔江相望。海拔3420米,東距縣城22千米,東南距州府康定406千米,省會成都764千米。 區域面積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仁果鄉地處川西高原(青藏高原東南緣)向山原的過渡地帶。
氣候
仁果鄉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垂直氣候特點明顯。
水文
仁果鄉境內河流屬雅礱江水系,有雅礱江1條主河。雅礱江從扎科鄉斜貫流入仁果鄉,境內流長8千米,由北向東南經仁果鄉後流入生康鄉。天然落差70米。
自然災害
仁果鄉主要自然災害為乾旱、冰雹、洪澇、泥石流等。
人口
2011年末,仁果鄉轄區總人口1810人。總人口中,男性975人,占53.9%;女性835人,占46.1%;14歲以下220人,占12.2%;15~64歲1232人,占68.1%;65歲以上358人,占19.8%;人口均為藏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8.86‰,人口死亡率3.55‰,人口自然增長率5.31‰。
2017年,仁果鄉常住人口1640人。
截至2019年末,仁果鄉戶籍人口1566人。[3]
經濟
農業
仁果鄉畜牧業以飼養牛、馬、羊為主。2011年,年末存欄牛626頭,馬2776匹,羊156隻。
商業
2011年末,仁果鄉有商業網點5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仁果鄉有鄉中心學校1所,在校生98人,專任教師1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仁果鄉有衛生院1個,醫務人員6人。
社會保障
2011年,仁果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82人,支出50.2萬元。
交通
截至2011年,仁果鄉境內有317國道貫穿境內,境內長8千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仁果鄉因鄉政府原駐仁果自然村而得名。"仁果"為藏語,意為山頂上。
文物古蹟
仁果鄉吉里龍石棺墓群,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城南約20公里雅礱江南岸山麓第二台階地。墓群在一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20米的凹地西側密集排列。墓間距約0.5~2米,呈東西排列。
1983年試掘6座墓葬,清理了2座殘墓。墓葬為石棺,土坑用卵石鑲砌,葬式均力仰身直肢,個別殉葬物有馬、牛、羊等。出土器物有陶器、骨器、銅器、鐵器和一些裝飾晶,其中陶器有單耳罐7件,雙耳罐6件,陶簋3件。除1件為夾砂黑陶外,其餘均為泥制黑陶。鼓腹、平底,手工製作,表面打磨光滑,紋飾有凹弦紋、戳印紋、麻點紋、斜劃平行線紋、鋸齒紋、圓窩紋。一雙耳罐還鑲嵌有圓形銅泡和銅片。銅器、鐵器中有銅刀2件、銅泡2件,銅柄鐵刀1件、鐵環l件。骨器有骨針4根、骨錐4件、骨帽管1根、笄5件。裝飾品有骨珠22顆、綠松耳石珠19顆、瑪瑙珠20顆、野豬牙4顆。這些隨葬品與茂汶營盤山石棺葬早、中期的特徵較為相似。其時代上限應和茂汶營盤山石棺葬早期相當或略晚,下限則相當茂汶營盤山石棺墓葬中期或略晚,即戰國至秦,最晚不過漢初。
截止至2020年,仁果鄉下轄7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原林沖土司林卡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