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般若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仁王護國般若經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分二卷八品,唐代佛經翻譯師不空所譯。 該經講述了「仁王護國」的道理,所以又稱《仁王護國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本經文字簡約,義理豐富,傳入中國,先後共有四譯,即晉竺法護、姚秦鳩摩羅什、梁真諦、唐不空等譯。 此四種譯本,晉、梁二譯已經失傳,僅存秦譯和唐譯。 秦譯和唐譯內容相同,僅文字略異[1]。
簡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又稱《仁王護國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唐代不空(705-774)三藏譯。
不空法師為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天寶五年(746)為玄宗灌頂,住淨影寺。代宗時,曾於太原五台山建密教道場,展開傳教活動。 開元以來,所譯經典有七十七部一0一卷。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的功勞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 大曆九年示寂,世壽七十。「仁王護國」,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護之,稱為「仁王護國」。 「般若波羅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眾生從苦惱的此岸到達涅盤的彼岸,也就是借着般若法船,能護送一切眾生安穩到達彼岸,恆受妙樂。 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國,能護其國的秘密要法。 本經是以佛陀為印度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國國王說示如何守護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及守護國土的因緣,而講說受持讀誦此經可息災得福,使一切世間有情安穩康樂。 《仁王經》與《法華經》、《金光明經》並稱為護國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