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76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伊爾-76(俄語:Ил-76,簡稱伊爾-76)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研製的四發動機大型運輸機。在蘇聯、東歐地區、亞洲和非洲也有廣泛使用。原本的設計為軍用運輸機,但是在蘇聯解體後也有大量用作民航用途。而它的北約稱號為Candid(耿直)。
開發
IL-76於1967年開發,目標是能夠運載超過40公噸(88,000磅)的貨物於6小時內飛行超過5,000公里(2,700海里,3,100英里)。也可以在蘇聯境內多數機場設備不全或設施簡單的機場起飛,同時要適應蘇聯不同氣候,主要是要克服近極地地區(如:西伯利亞)的嚴寒氣候和高加索地區氣溫多變的環境。在定好了這些條件後,伊留申設計局就為這飛機設下了以洛克希德C-141為半假想敵。實際上Il-76對起落架和發動機設計就比C-141還要好。此外軍用版本還加入了後射機槍,貨艙尺寸為20米×3.4米×3.4米。結果在1971年3月25日進行首飛。直到今天,IL-76還在烏茲別克的廠房生產。
2012年9月,伊留申76改進型伊留申-476(伊爾76MD-90A型)首飛成功,可以明顯發現其引擎與C-17一樣採用了大直徑的渦輪。12月,首架樣機塗裝正式完成。2015年12月7日交付俄空天軍軍事運輸航空兵部隊[1]。
使用
在蘇聯解體前軍用時期,蘇聯空軍大量使用IL-76作運輸用途。在1979年至1991年,蘇聯空軍共作了14,700趟飛行到阿富汗。據統計,這些的行動共運載了786,200名人員和315,800噸貨物。IL-76運載了到阿富汗的89%坦克和74%的貨物。也因為這個經過,後期加拿大使用民用的Il-76把貨物運到阿富汗,IL-76也改裝作預警機(AWACS)和空中加油機(版本稱為IL-78)。
在蘇聯解體後,就有不同的運用。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俄羅斯政府即派遣IL-76搭載救災人員及物資飛航台灣,為首次有俄國軍用飛機降落台灣。於2005年8月29日(即是卡特里娜颶風消散前一天),俄羅斯決定派遣兩架IL-76執行運送人道救援物資的計劃。並於9月8日抵達了在剛給颶風洗劫完的小岩城機場。而運送第二批物資的IL-76就在9月14日回程。是俄羅斯第一次有同類行動賑濟美國。
印度也有一架IL-76在9月13日為同樣目的到了佛羅里達州。
飛赴利比亞接運中國人員的4架中國空軍伊爾76飛機,於2011年3月1日16時許從烏魯木齊起飛,於北京時間3月2日晚22時30分順利降落利比亞塞卜哈機場。途中飛經巴基斯坦、阿曼、沙特阿拉伯、蘇丹、利比亞等5個國家,飛過阿拉伯海和紅海,跨越6個時區、8個空中情報管制區,單程空中飛行時間超過12小時以上。中途在卡拉奇和喀土穆加油。
2013年6月,俄羅斯方面宣布將向中國空軍提供十架二手伊爾76MD軍用運輸機。根據2011年簽署的合同,2013年至2015年期間俄羅斯將向中國提供俄空軍現有的10架伊爾76MD,並進行維修服務[2]。
視頻
伊爾-76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俄首架最新改型伊爾-76MD-90A運輸機交付軍隊,中國青年網,2015-12-8
- ↑ 俄將向中國空軍提供十架二手伊爾-76MD運輸機, 中國新聞網, 201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