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伏(拼音:fú)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早期金文,字形從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義;或以為像一隻狗正俯身守候在一個人的後邊,準備襲擊他。本義是"伺機狙擊"。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想隱藏自己的時候,一般都會趴下不動,所以又引申指潛藏、埋伏。中國農曆節氣中有"三伏"之說。"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伏

拼音; fú

部首; 亻部

五筆; WDY

倉頡; OIK

鄭碼; NGS

筆順; 撇、豎、橫、撇、捺、點

字級; 一級(編號:0460)

平水韻; 入聲一屋、去聲二十六宥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

筆順編號; 321344

四角號碼; 2328₄

總筆畫數; 2+4

注音字母; ㄈㄨˊ

統一碼; 基本區 U+4F0F

異體字; ०�、१�

文字源流

會意字。"伏"字形出現較晚,現有最早的古文字材料只有金文。金文字形作圖1,左上方是一個"人",右下方是一隻"犬"。秦篆(圖3)字形與金文相同,只是人與犬並列了。漢隸(圖4)字形沿襲秦並且字形方塊化,而成為楷書的"伏"字。"伏"由"人"與"犬"構成,學術界對此字有多種解釋:一說,犬趴在人的腳邊;一說,犬由後面把人拽伏倒;一說,人像犬一樣匍匐在地,以伺機面行動。不管解釋如何不同,但都含有趴下之義,這大概是"伏"的最初之義。

"伏"由"匍匐"或"俯伏"之義引申而有"守候"之義,所以,《說文解字》說"伏,司也"。又引申而有"藏匿""隱蔽"之義。如《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俯首伏地,這種姿勢多表示恐懼屈服或極端崇敬,所以,"伏"又引申而有"屈服""順服"之義。如,《尚書·湯誥》"罪人黜伏"蔡沈《書集傳》說:"故夏桀竄亡而屈服。"又指佩服,信服。如《後漢書·廉范傳》:"世伏其好義。"又指降服,制伏。如《西遊記》第三十三回:"伏虎降龍,大鬧天宮。"

古文獻中,"伏"與"服"彼此常互用,有時甚至混用。"伏"與"服"除了讀音相同之外,形義之間本無聯繫。只是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因為詞義的引申發展而出現了交集,乃至於互用甚至混用。"服"字"服從""順從"之義與"伏"字由"匍匐"或"俯伏"之義引申出的"屈服""順服"之義就有交集,所以,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就認為"伏""服"二字同源,其語云:"古人伏地表示畏服、佩服。故畏服、佩服的'服'與'伏'同源。"在一些以"伏"或"服"構成的詞語中,這兩個字的互用甚至"混用"的情況就更為突出。如:"伏刑"亦寫作"服刑";"服老"亦與作"伏老"。其他如:"服事",亦或與作"伏事";"服侍",亦寫作"伏侍",等等。

農曆把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為止分為初伏、中伏、末伏,統稱為"三伏"。關於這個"伏"字的具體含義,《廣韻·屋韻》引《釋名》的解釋說:"伏者何?金氣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這是把"伏日"的"伏"解釋為金氣伏藏。把"伏日"的"伏"訓為金氣伏藏,甚牽強。有人認為從公曆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中國酷暑難當,戶外勞作較少,待在家裡歇息時間較多,故伏字又引申為伏天。其實"伏日"的"伏"的命名,與古代社會的民俗密切相關。古代民間有祭祀的習俗,每年有兩種大的祭祀:一種是臘祭,在每年的十二月舉行,因祭祀用臘肉,故稱為"臘"。另一種祭祀叫"伏祭",在每年的夏至的第三個庚日以後舉行。陸宗達先生引《周禮》稱"伏祭"為"ࠠ�辜"加以證明,認為"ࠠ�"是"副"的異體字,"伏""副"古音相同,又引《說文解字》:"副,判也。"說明"副"是用刀剖開之義,也就是"殺"。再引湖北方言稱宰殺牲口叫"副"作為佐證,現代湖北方言中,有稱"殺豬"叫"副堵","殺雞"叫"副雞"的說法。陸宗達先生認為殺狗叫"伏","伏祭"要用殺狗作儀式。"伏"是因殺狗而得名。[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