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計信息產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會計信息產權是個學術專用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會計信息產權是決定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價值分配的一種權利?會計信息產權在各種企業組織形式下均可以得到界定?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根本性因素,而會計信息披露影響着信息使用者各種決策,這兩者存在着一定的內在聯繫?以對會計信息產權分析為基礎,對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機制和會計信息披露理論進行研究,並得以分析其中的內在聯繫?

會計信息產權及其界定

(一)會計信息產權

會計信息產權植根於企業所有權,是從企業產權博弈中衍生出來的用以確認?計量?披露和分配企業現實與預期價值的權利,是決定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價值分配的一種權利?具體說,會計信息產權是某特定主體的各利益相關者共同接受的?由會計信息的存在而引起的利益相關者彼此之間的行為準則,包括會計信息供給控制權和需求索取權?

會計信息供給控制權是指對會計信息從確認?計量?監督和披露整個供給過程的控制權?從信息處理過程看,可分為會計信息的生成控制權?監督控制權?披露控制權及反饋權?從表象看,會計人員擁有會計信息的供給控制權,但實質上企業經營者掌握着會計信息供給控制權?會計信息需求索取權是指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進行消費和索取的權利?從索取方式上看,可分為一般索取權和特殊索取權?前者指通過正常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獲得會計信息的權利,包括知情權?詢問權?要求說明權等?後者指權利人未能正常獲得會計信息或者受虛假信息侵害時而向有關機構主張並獲得賠償的權利,包括申述權?訴訟權?要求賠償權等,這是一種後續保障權?

現實中,會計信息供給控制權和需求索取權的配置往往存在不均衡,即通常擁有會計信息供給控制權的一方出於信息優勢地位,而擁有需求索取權的一方處於信息劣勢地位?

(二)界定會計信息產權的必要性

會計信息作為影響產權主體經濟決策的重要資源,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後果,出現了不同人或群體在不同程度上因會計信息而受益或受損的情況?於是,要求界定會計信息的產權,以決定誰更有理由基於會計信息而受損或受益,進而降低他們之間的矛盾?會計信息產權的內涵在於其作為企業產出的替代變量和分配規則發生作用,影響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產出的分享結果和比例,從而影響他們的決策,導致資源不同的配置結果?而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發軔於會計信息的外部性?所謂外部性就是指一個主體的行為對其他主體產生的影響,或者說,該主體行為的後果並非全部由該主體承擔?

第一,會計信息產權界定不明確會模糊會計信息供求雙方的權責關係?企業管理當局作為會計信息管理者不明白自己對會計信息的責任,而包括股東在內廣大的會計信息需求者不明確自己的權利,或者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使得會計信息供求雙方權利和責任關係模糊?會計信息供給也因此缺乏市場的有效激勵和約束,容易受內部強勢主體的控制,會計信息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受到弱化?

第二,會計信息產權界定不明確將會導致會計信息市場非競爭性?按照公共選擇理論的觀點,會計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特徵,某一主體對會計信息的消費並不減少其他主體消費量,其他主體可以免費使用會計信息,即所謂的「搭便車」行為?當社會對會計信息的消費完全或大部分趨於這種免費消費時,市場機制對會計信息的供給和需求將會失去調節作用?當會計信息提供者不能補償消耗的成本時,只會提供邊際效益等於邊際成本的信息量,導致會計信息供給嚴重不足;同時,會計信息使用者由於個人理性和交易費用的限制也對會計信息缺乏充分動力,導致會計信息需求嚴重不足?而只有當會計信息被充分提供給各使用者時才會有助於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會計信息供給和需求的不足將導致會計信息市場非競爭性?

會計信息對各利益相關者的影響之所以成為其外部性,是因為讓利益相關者中某一方單獨承擔會計信息外部性影響的成本過於昂貴,以至於不值得或不可能?如果能設計出一種規則或產權安排,使會計信息的外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為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則就實現了效益與成本的配比,即內部化了外部性?由此看出,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直接源於會計信息外部性的影響和結果?

會計信息產權界定路徑的歷史變遷

(一)會計信息產權由管理當局獨享階段

1.1900年以前,美國大多數工業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幾乎完全由管理當局自行處理,他們隨意提供自己認為應該提供的信息,並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安排會計數據,相當一部分企業不能夠定期地提供財務報告,甚至一些企業什麼也不向股東報告,即使是通過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企業,也並未在財務報告後附上審計人員的意見,體現着管理當局濃厚的個人色彩。當時企業管理當局的信念是「保密、保密、再保密」。嚴格的保密慣例對美國大型企業的財務報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時公司開業執照中,公司法對管理當局應負責編制的會計報告隻字不提,也有一些州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管理當局向股東提供某些類型的報告,但是並未對這些報告的內容做出詳細的規定,這些報告的會計方法完全由管理當局自由選擇,同時也不要求公司為那些不能參加公司年度股東大會的股東郵寄報告。這種會計信息披露方式在該階段並未遭到強烈反對,即使一些人竭力促使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但並未成為現實,所以說1880年前,會計信息產權實質上是管理當局獨享。

2.1900年至1929年間,企業在經濟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股東人數迅速地增加。隨着投資機會的增加,人們開始有了選擇的機會,資金稀缺性的功能得到凸現,此時投資者第一次感到了公司管理當局強調的「保密」是反社會的,一般公眾和個人投資者都有使財務報告公開的要求。然而大多數工商企業的管理當局並不認為財務報告具有重要性,而且仍然有一些大型企業一如既往地不公布任何會計信息。同時,大多數州的公司法關於會計報告和會計信息的條款自 1880 年以前形成以來並未根據形勢需要進行任何的修訂,聯邦法對之保持沉默,管理當局也對來自於會計信息的要求和批評不予理睬。歸根結底,投資者並未意識到或無暇顧及投資以後面臨的各種情況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契約中並未註明要求管理當局提供會計信息,管理當局完全控制了會計信息產權,這就是會計信息產權初始界定狀態。

(二)會計信息產權由註冊會計師分享階段

會計信息產權由註冊會計師(CPA)分享的歷史相當古老,管理者早在法律向其提出類似要求之前,就已經開始自願性地提供這種經審計後的會計報告,這也是管理者對自身經營行為尋求外部專家鑑證以解脫受託責任的結果。獨立審計是會計信息產權制度中的重要環節,通過獨立審計來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性,而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詹森和麥克林認為,在搜尋最有效方式的過程中,審計成為降低監督和代理成本的一個有效選擇。審計以獨立、公正的姿態受託於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利益相關者,並以專業、客觀的執業贏得各方的尊重,從而完成界定企業會計信息產權的目的。由於註冊會計師的獨立審計卓有成效,並且能夠同時獲得利益相關者的認可,充分界定各方的會計信息產權,因此作為一項有效的制度安排,在股份公司普遍崛起之後,得到了社會承認,並最終上升為國家意志,作為法律正式確立。例如,1844年,英國《公司法》要求,公司董事應編制「詳盡且公允」的年度資產負債表並在上面簽署,然後由股東代表加以審查。這從法律上開了審計人員作為會計專家監督審查經營者發布的會計信息,從而界定各方會計信息產權的先河。

然而,由註冊會計師界定會計信息產權也面臨風險。註冊會計師鑑證會計信息就是對管理者提供的會計信息是否客觀、充分進行審計,但在缺乏強制鑑證標準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CPA自身的專業判斷能力,對於審計中產生的某些問題無法解釋,「甚至被證實『真實且公允』的資產負債表,由於證明的事實易於歪曲和隱蔽,也常常使讀者得出錯誤的結論」。這表明了註冊會計師界定會計信息產權的「公共領域」過大,他們常常發現不了或者不願發現經營者的舞弊行為,這給投資者帶來了損失。因此,會計信息產權界定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成文法來界定和維護。另外,由於缺乏界定標準,對於同類的會計信息不得不與各個企業的管理當局反覆談判,這樣不僅不能形成一種產權界定的規模節約效應和專業化優勢,而且最後往往不得不屈從於管理當局的壓力,造成虛假信息盛行,結果常常引起法庭訴訟並嚴重損害自身信譽。這不但對於產權界定效率的提高不利,而且註冊會計師的外部權威地位也受到公眾的廣泛質疑。但當社會的共同知識擴展以後,可供選擇的制度集合發生了改變,現有制度結構的失衡中存在着現行制度結構之外的潛在收益,從而採取行動進行制度創新,實現制度變遷,這促使會計信息產權界定由註冊會計師獨享階段向由政府和註冊會計師共享階段變遷。

(三)會計信息產權由政府和會計職業界共享階段

1929年至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情況嚴重,由於以所謂的財務保密為掩護,企業根本不重視會計信息披露,甚至不出年度會計報告,而企業內部人也利用供給會計信息的壟斷優勢,進行大量的內幕交易來掠奪小股東的財富。因為,股票所有權的分散使管理者幾乎完全控制了公司會計信息供給控制權。企業管理者很少認識到自己對股東、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所負的責任。他們通過隱瞞財務信息、亂用會計方法等手段,故意欺騙股東,大多數「所有者」事實上被剝奪了管理權利。他們唯一的選擇權就是決定持有或出售股票。這一時期,會計信息產權幾乎被企業管理者壟斷,其他利益相關者沒有任何會計信息產權方面的權益。這種畸形化的會計信息產權結構即管理當局壟斷會計信息產權的配置模式,最終導致美國資本市場在財務泡沫的侵蝕下一蹶不振。社會對於虛假混亂會計信息的強烈不滿,迅速推動了美國《證券法》(1933年)和《證券交易法》(1934年)的通過,並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來規範市場秩序,強化政府對會計信息的監管。經濟危機給政府提供了界定會計信息產權的機會,相比私人產權契約界定方式,會計管制的目標明確、見效快,在快速恢復社會對證券市場的信心方面尤為有效。這種環境使得管制制度創新成本降低,從而增加制度變遷的誘因增加。從這時起,會計信息產權界定由政府和會計職業界分享,即政府負責公共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而註冊會計師負責維護公共會計信息產權和界定私人會計信息產權。

(四)企業剩餘控制權爭奪與會計信息產權分享階段

當投資者自身的會計信息產權無法得到保障時,投資者另一種選擇的途徑就是增強自身的談判力量,締結私人會計信息產權契約,以獲取管理當局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不過這要通過改變自身股權規模才可能辦到,這也是向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相匹配企業的某種回歸。這種產權界定模式分為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家族控股公司、銀行控股公司以及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占優的公司。這些公司儘管形態上有所不同,但是在界定會計信息產權的機理上卻是相同的:通過併購或代理其他投資者股權擴大自身規模,形成對人力資本所有者談判的優勢,使得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的集體理性抑制了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達到界定會計信息產權的目的,實現對會計信息產權的分享。這種界定方式是通過市場化手段界定和保護會計信息產權,並不涉及過多的政府管制,政府公共會計信息產權只是締結私人會計信息產權契約的基礎和保障。但是,其不足也顯而易見:這種方式對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分工並不徹底,除非這些機構投資者不僅擁有雄厚的財務資本實力,而且擅長企業經營和會計信息分析,否則會計信息產權的界定和保護也無法實現。這種機制下大股東對公開的信息披露需求不會強烈,他們可以通過與管理當局直接對話解決會計信息的需求問題。這樣一來,可能會促成他們與管理當局的「合謀」,忽略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會計信息產權界定和保護,甚至出現大股東與管理當局的「隧道行為」侵害其他利益相關者會計信息產權的情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