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餘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餘震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次主震發生以後,緊跟着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數月甚至上百年。

發生原因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美國地質調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學的Emily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發生在南加州的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地震中餘震的數據之後得出了這一結論,他們的工作可能影響關於餘震發生的預測(來源:Nature441735)。

地震主要起因於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主震發生過後的一段時間跨度內,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餘震的二次震動。科學家認為餘震產生於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餘震的這種機制。但Felzer和Brodsky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繫或有共同的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的總稱。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餘震。

序列分類

主震型

主震的震級高,很突出,主震釋放的能量占全地震序列的90%以上,又分為「主震餘震型」和前震主震餘震型」兩類;

震群型

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

孤立型

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餘震。

類型差別

前震、主震、餘震是地核移動的表現形式(應力積累釋放除外),地震開始移動,岩漿就發生波動,推動地殼振動,稱為前震;岩漿發生頂頭峰時產生的振動是主震,殘餘岩漿的波動,地核的復原間接的推動地殼振動是餘震,由於地核的復原比原先移動的動量大,故餘震比前震大。地震前後相當於岩石蠕動應變恢復過程。前震、主震、餘震是一次地震的分解現象,國外很多人把時間間隔不大、同一地點的地震分別列為次數是不對的,沒有認識到地核移動的根本規律,也有的餘震間隔數天,這是地震時有一部分能量儲存在地殼下,積累多了就釋放出來,是地震時的應力釋放,和地球內部能量積累釋放產生的地震不是一個概念。

實例

1945年9月23日,河北灤縣6.25級地震這後,餘震延續了半年之久,到第二年春天才相對平息。

1952年美國加里福尼亞州克恩郡地震時,主震在貝克茲菲爾德遭受了徹底的摧毀。有時甚至是一次剛剛超過3級的餘震,也能把一些房屋震倒。因此,在主震過去後,對餘震也要提高警惕,加強預測預防工作,不能掉以輕心。

1974年5月11日,雲南昭通地區發生了7.1級地震,震後兩次5級以上的餘震,都因震前有了預報,雖然造成破壞,但人的傷亡很小。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河北唐山7.8級地震之後,當天就發生了兩次強烈餘震,震級分別為6.5級和7.1級。以後沿着寧河、唐山、灤縣這一活動斷裂帶,5—6級左右,甚至更強的餘震仍在不斷發生,如11月15日在寧河東北以發生一次6.9級地震,直至第二年(1977)春季,強烈餘震仍然有所活動,至於5級以下的小震就更多了。

2022年9月17日, 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9月17日22時35分和22時45分,在台灣台東縣(北緯23.10度,東經121.20度)分別發生4.7級和5.3級地震。 餘震是在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小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