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刺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倒刺䰾 |
dao ci ba |
中文學名:倒刺䰾 拉丁學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門:脊索動物門 屬:倒刺䰾屬 |
體稍側扁。頭較小,略尖。口亞下位。須2對,頜須長大於眼徑,吻須稍短。背鰭硬刺粗壯,具弱鋸齒,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後上方。向前有一埋於皮內的平臥倒刺。 中下層魚類。常棲於江河上游,尤喜居深水潭。食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4~6月產卵。常見個體1kg上下最大15kg個體大,生長快,肉味佳,為南方山區重要經濟魚類。分布於海南島、珠江和紅河等水系 。[1]
簡介
倒刺䰾Barbodes(Spinibarbus)sinensis。別名絹魚、火絹,生長在從化流溪河水庫中。肉質爽、脆,口感特別鮮甜,沒有泥腥味。該魚烹煮時不用去鱗,鱗片可食兼用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甘醇,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有個體大、生長快、肉質好、食性雜等許多優良特點。經濟營養價值: 肉質細嫩、味美,可口,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7.3克,脂肪5.1克,鈣、磷、鐵的含量也較高。
特徵特性
體長而側扁,頭錐形,吻鈍,口亞下位,呈馬蹄形。須2對,頜須末端可達眼徑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 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下,背鰭具一後緣有鋸齒的硬刺。背鰭後緣微凹,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近。體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鰭青灰色,後緣為黑色;幼魚尾鰭基有一黑斑,成魚不明顯。
倒刺䰾為一種底棲性魚類,性活潑,喜歡成群棲息於底層多為亂石的流水中,是底層魚類。冬季,倒刺䰾在幹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春季水位上漲後,則到支流中繁殖、生長;漁民稱這種現象為"七上八下",即農曆七月以前是由幹流進人支流的時期,八月以後是由支流退到幹流的時期。3齡性成熟,親魚於4~6月間水位上漲時,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河段產卵,卵隨水漂浮孵化。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為主要食物的雜食性魚類;絲狀藻類、昆蟲幼蟲、淡水殼菜等均為其攝食對象,幼魚則以甲殼動物為食。一年之中以3、4月份和9月份攝食強度最大,一般腸管充塞度均為4~5級,生殖季節也繼續攝食,但攝食強度減弱,腸管充塞度都在4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