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傅萊 | |
---|---|
出生 |
奧地利維也納 | 1920年2月11日
逝世 |
2004年11月16日 中國北京 | (84歲)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醫師、全國政協委員 |
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理查德·傅萊(英語:Richard Frey),其原名為:理查德·施泰因 (英語:Richard Stein),奧地利人。醫生,全國政協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他加入了中國國籍。他在世時被人們稱作「活着的白求恩」。[1]
人物生平
參加八路軍之前
理查德·傅萊,1920年2月11日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少年時期即投身於反法西斯鬥爭,奧地利共產黨黨員。1939年1月,為反抗德國法西斯迫害、支援中國抗日戰爭,隻身來到中國上海。先後在上海虹口難民傳染病隔離醫院、天津德美醫院、北京道濟醫院、順德府福音醫院、天津馬大夫醫院等,從事抗日救援工作,並四處尋機參加八路軍。
1941年12月在中共北京地下黨的秘密安排下,幾經輾轉來到抗日戰爭的敵後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開始了他中國革命事業的生涯。1944年10月,經聶榮臻司令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戰時期
他先後在晉察冀白求恩衛生學校、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任教;曾擔任晉察冀邊區醫藥指導委員會委員、華北軍區衛生部顧問、
西南軍區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公共衛生處負責人、重慶市衛生局顧問、重慶醫學院顧問、中國醫學科學院顧問、中國醫科大學顧問、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副所長 / 名譽所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館長等職務。[2]
新中國成立後
他加入了中國國籍,歷任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他曾獲陝甘寧邊區政府獎、國家衛生部科學貢獻獎、中華醫學會獎等,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等。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日,他兒子到中國代表父親接受了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金質獎章。
主要貢獻
他在世時被人們稱作「活着的白求恩」[3]
在擔任晉察冀軍區醫藥指導委員其間,晉察冀邊區流行麻疹、瘧疾等疾病;他不辭辛苦尋找除疾良藥,採用中西醫結合救治了大量抗日將士。在擔任軍隊醫學教員時,他千方百計地克服邊區教材和實驗器材嚴重缺乏的困難,為軍隊培養了急需和大量的醫務工作人員及高中級幹部。在擔任華北軍區衛生部顧問時,他為緩解部隊急需的外傷用藥困難,成功地研製了初制青黴素和外用青黴素,用於戰傷及感染性疾病治療,是中國在戰爭時期研製使用青黴素的第一人。在解放初期,他長期工作在困難的西南地區為邊遠農村和少數民族的防病治病調查研究奔走呼號。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工作時,他是中國醫學信息現代化工程的倡導人和建設者,為中國醫學信息工程和醫學圖書館事業的現代化,為促進中國醫學信息工作的發展和國際合作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外籍黨員中黨齡最長的黨員
在他65年的中國革命生涯里,即使在長期逆境中也始終不渝地熱愛着他的第二故鄉,默默地為中國民族獨立、民族解放、中國革命事業和醫學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兩次婚姻共育有四個子女,晚年時提出要將自己遺體捐獻給中國醫療事業作研究之用,骨灰撒在他曾經戰鬥過的革命根據地河北省唐縣。
人物評價
2004年11月16日,中國人民忠誠的朋友、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奧地利人民的好兒子傅萊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4]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奧地利國家總統及駐華大使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各界人士敬獻了花圈。2006年2月21日,由中國政協全國委員會出資,奧地利國家總統撰寫碑文,在維也納他曾就讀的學校豎立了傅萊紀念碑。 2007年7月23日,在河北唐縣晉察冀烈士陵園他戰友白求恩、柯棣華的墓旁,傅萊紀念墓碑落成揭幕,三個曾經在晉察冀八路軍為中國抗戰事業做出偉大貢獻的國際主義戰士,永遠安息在這裡。與此同時,傅萊前妻抗日老戰士李濱珠,在他老家維也納逝世後奇蹟般地同日下葬,他們從此永遠長眠於對方的祖國。
參考文獻
- ↑ 理查德·傅萊. [2015-09-02].
- ↑ 天津文學藝術網:理查德·傅萊故居 永久記憶。
- ↑ 一位從天津出發的「白求恩」。中國記協網 2016年09月01日
- ↑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盧永華出席傅萊紀念牌揭幕儀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