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張思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張思明出自《元史》,此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張思明,字士瞻。思明穎悟過人,讀書日記千言。至元十九年,由侍儀司舍人辟御史台掾,又辟尚書省掾。左丞相阿合馬既死,世祖追咎其奸欺,命尚書簿問遺孽。一日,召右丞何榮祖、左丞馬紹,盡輸其贓以入,思明抱牘從,日已昏,命讀之,自昏達曙,帝聽忘疲,曰:「讀人吐音,大似侍儀舍人。」右丞對曰:「正由舍人選為掾。」帝奇之,曰:「斯人可用。」明日,擢為大都路治中。思明以超遷逾等,固辭,乃改湖廣行省都事。元貞元年,召為中書省檢校,六曹無滯案,遷戶部主事。延祐元年,進參議中書省事;三年,拜中書參知政事。 仁宗即位,浮屠妙總統有寵,敕中書官其弟五品,思明執不可。帝大怒,召見切責之,對曰:「選法,天下公器。徑路一開,來者雜沓。故寧違旨獲戾,不忍隳祖宗成憲,使四方得窺陛下淺深也。」帝心然其言,而業已許之,曰:「卿可姑與之,後勿為例。」乃為萬億庫提舉,不與散官。久之,近臣疾其掛法峭直,日構讒間,出為工部尚書。帝問左右曰:「張士瞻居工部,得無怏怏乎?」對曰:「勤政如初。」帝嘉嘆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嶺北戍士多貧者,歲凶,相挺為變,思明威惠並行,邊境乃安。因疏和林運糧不便事十一條,帝勞以端硯上尊。 會左丞相哈散辭職,帝不允,其請益堅,帝詰之曰:「何為而辭?」對曰:「臣自揆才薄,恐誤陛下國事,若必欲任臣,願薦一人為助。」帝問:「為誰?朕能從汝。」哈散再拜謝曰:「巨願得張思明。」即日拜思明中書參知政事。比召至,車駕幸上都,見於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負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復起汝。」未幾,升左丞。 思明平生不治產,不畜財,收書三萬七千餘卷;尤明於律,與謝仲和、曹鼎新同稱「三絕」,重紀至元三年卒,年七十八。 (選自《元史•張思明》,有刪改)

譯文

張思明,字士瞻。張思明聰明過人,每天讀書能記誦千言。至元十九年,以侍儀司舍人的身份被徵召為御史台掾,後又被徵召為尚書省掾。左丞相阿合馬死後,世祖追查他奸欺的罪行,命令尚書簿訊問他的餘黨。一天,皇帝召見右丞何榮祖、左丞馬紹,把他所有的贓物運入宮中。思明抱着文件跟隨進宮,當時天色已近黃昏,皇上命令張思明讀文件,從黃昏一直到天亮,皇帝仔細地聽着,忘記了疲勞,問:「讀書人的吐字發音,很像侍儀舍人。」右丞回答說:「他正是在做侍儀司舍人時被徵召上來的。」皇帝很欣賞張思明的才能,說:「這人可以任用。」第二天,任命張思明為大都路治中。張思明認為是越過等級提拔,堅決推辭,於是就改任為湖廣行省都事。元貞元年,徵召為中書省檢校,六曹沒有滯留的案件,升遷為戶部主事。延祐元年,晉升為參議中書省事;三年,任命為中書參知政事。 仁宗即位,和尚妙總統被皇帝寵幸,命令中書省給他的弟弟封五品官,張思明堅決不答應。皇帝大怒,召見張思明,嚴厲地斥責他,張思明回答說:「選拔官員的制度,是天下的公器。小路一開,進來的人就雜而多。所以我寧可違抗皇上的旨意而獲罪,也不忍心毀壞祖宗的成法,讓天下的老百姓得以窺測陛下的深淺。」皇帝心裡認為他的話是對的,然而已經許諾了妙總統,說:「你姑且給他這個職位吧,下不為例。」於是任命其弟為萬億庫提舉,不給具體官職。過了一段時間,皇帝身邊的大臣憎恨張思明執法嚴峻剛直,每天造謠離間,因而離開中樞出任工部尚書。仁宗問左右的人:「張士瞻在工部沒有不高興嗎?」臣下回答說:「還想當初一樣勤政。」仁宗嘉許讚嘆,命令授張思明宣政院副使。五年,授官西京宣慰使。嶺北戍邊的士兵大多是貧困的人,由於年成不好,相繼鋌而走險發動叛亂,張思明恩威並施,邊境才得以安定。於是上疏奏議和林運糧不方便事十一條,皇帝以端硯和上等的酒樽犒勞他。 恰逢左丞相哈散辭職,皇帝不答應,哈散請辭的意願更堅決,帝反問他說:「為什麼要辭職?」哈散回答說:「我自己估摸自己的才能淺薄,恐怕耽誤皇帝的國事,如果一定要任命臣,希望推薦一人作為自己的助手。」帝問:「是誰?朕一定答應你。」哈散再拜謝曰;「臣願得張思明。」即日拜思明為中書參知政事。等到召他來了以後,皇上臨幸上都,在路上接見了他,皇上安慰勉勵他說:「你向來不辜負我的器重信任,所以我採納了哈散的意見,再次起用你。」沒過多久,升任張思明為左丞。 張思明平生不積蓄財產,收藏了三萬七千餘卷書;尤其熟悉明了律令方面的問題,和謝仲和、曹鼎新同稱「三絕」。重紀至元三年去世,時年七十八歲。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