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 崔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入若耶溪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詩人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並寓含長久羈留他鄉的思歸之念。詩中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最後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
原文
崔顥〔唐代〕
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
岩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
事事令人幽,停橈向余景。
譯文
輕便的小船駛去多麼迅速,轉眼間便到達雲林之境。
我時而站起,時而坐下,與魚鳥為伴,感受着山水的搖曳影子。
岩石中迴響着自然的應答,溪水中流淌的言語更顯寧靜。
周圍的一切都顯得如此幽靜,我停下船來欣賞這餘下的景色。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環境的幽靜,正是為了寄託詩人喜清厭濁、好靜惡鬧的情懷。
一、二句,敘寫作者乘着小船進入若耶溪。「輕」、「去何疾」和「已到」這幾個字,傳達出詩人由於舟行迅疾、將入佳境而激起的歡快、驚喜之情。三、四句,描寫詩人到達雲門山下,在清澈如鏡的溪水上輕輕盪槳,暢遊山水風光的情景。但詩人並沒有正面描寫溪兩岸的青山、綠樹、溪花、幽草,甚至也沒有寫雲門山和雲門寺;而是着意抒寫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應與融合。「起坐魚鳥間」一句,是寫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時而仰望碧空翔鳥,時而俯視清溪游魚;「動搖山水影」一句,則描寫自己天真地用船槳拍擊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動搖、變幻。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的身心無拘無羈,與魚鳥游翔,與山水嬉戲,完全與美妙的大自然契合無間。這兩句着重寫動態,從魚鳥、山水和詩人自己的活動中表現一種「空靈」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靈動、有情趣。
五、六兩句,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靜。但詩人並未把它寫成一片死寂,而是以聲音反襯寂靜。詩人諦聽着溪岸山岩中發出的各種聲音,並且饒有興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聲。同時,他還感覺到在這清溪里說話,儘管暫時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靜;但話聲一停,環境越發顯得清靜。環境如此幽靜,使詩人深深感嘆「事事令人幽」。此時,即將沒入西天的夕陽,將一束淡淡的光輝灑落在這縹碧澄清的溪水上,詩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船槳,面對着夕陽,讓全身沐浴在殘餘的陽光之中。詩到這裡,戛然而止。但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陽光,卻使這蜿蜒曲折的若耶溪,一路上都穿行在林蔭蔽天的山崖之間的清靜幽深境界如在眼前了。
簡析
《入若耶溪》是一首五言古詩,此詩寫詩人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並寓含長久羈留他鄉的思歸之念。詩中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最後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啟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諧,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
崔顥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嘆。《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