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新導向自 公车孝廉连署上书)
公車上書,即公車孝廉連署上書,指康有為於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率同梁啓超等公車孝廉聯名向北京的光緒皇帝上書,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此舉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如茅海建等不少學者則考證許多文獻表示,康有為所謂的組織「公車孝廉連署上書」,事實上,只是一次自吹自擂的事件,只有八十個舉人參加連署,而非康有為所稱的一千多人。而當時僅僅一名廣東舉人陳景華的上書都有兩百八十人的連署,遠勝康有為。其實當時也有真正成功的上書,實由當時的翁同龢、李鴻藻、汪鳴鑾等京城高官發動組織,目的是阻撓《馬關條約》的簽訂。
背景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日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春,參加完乙未科會試的各省舉人云集北京,等待發榜。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的《馬關條約》內割讓台灣及遼東,賠款白銀二萬萬兩的突然消息傳至,群情激憤。4月22日,康有為、梁啓超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內地十八省與奉天三省(中國東北)舉人接連響應,共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各省舉人與數千北京官民集於「都察院」門前請代奏光緒帝。
結果及影響
雖然,上書被清朝官方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組織強學會,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之後,光緒帝啟用康有為、梁啓超等,史稱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
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都先後失敗,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激勵了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思考中國如何救亡圖存於歐日列強帝國主義,在中國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
視頻
公車上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895年4月17日 《馬關條約》簽訂,人民網
- ↑ 公車上書,歷史故事,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