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關西國際機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关西新机场)
前往: 導覽搜尋

關西國際機場(日語:関西國際空港/かんさいこくさいくうこう Kansai kokusai kūkō */?,英語:Kansai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碼:KIX;ICAO代碼:RJBB),常通稱為關西機場、大阪關西機場或關空,是位於日本大阪府的機場,坐落於大阪灣東南部的泉州近海離岸5千米的人工島上,面積約1,067.7公頃,行政區劃橫跨大阪府的泉佐野市(北)、田尻町(中)以及泉南市(南)。其為京阪神都會區乃至於近畿地方主要的聯外國際機場,並與神戶機場、大阪國際機場並列為關西地方三大機場。根據日本《空港法》,該機場被分為據點機場。

關西國際機場於1987年動工興建、1994年9月4日完工啟用,是世界第一座完全以填海造陸建成的機場[1],它同時也是一座海上機場,可不受宵禁限制的24小時運作。該機場在規劃初期曾被暫稱為關西新機場(関西新空港),或因所在地名而被一小部分地方人士稱為泉州機場(泉州空港)。其里程大阪市中心約38千米,可透過高速公路或聯外鐵道來往,車程最快32分鐘。

歷史

1960年代日本,日本關西地方的航空需求逐漸擴大,由於大阪既有的大阪國際機場(伊丹機場)缺乏腹地擴建,興建「關西第二機場」的呼聲孕育而生。1963年,日本首相府內近畿圈整備本部提出的「大阪國際機場擴張整備與第二國際機場建設」計劃獲得內閣會議通過。由於大阪周邊用地吃緊,日本政府決定以填海造地修建機場,並從大阪南港近海、神戶近海、明石近海、淡路島、泉州近海等5個預定地中選出泉州近海為場址。經過5年的填海工程,用了1.8億立方米的土方,在原先水深達17至18米的大阪灣水域從無至有填出了5.11平方千米的機場用地。

機場第一期工程建有一條3500米長的跑道,航站樓主要由意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日本建築師岡部憲明設計,另外還有其多位著名的建築師工程師參與設計,並由青木建設負責填海工程,採用玻璃金屬的高科技派建築風格,長度達1.5千米。啟用後,承接了伊丹機場所有的國際線航班。

運營統計

關西國際機場是日本第二大國際機場,也是日本第一座可24小時運營的機場[2],更是全世界第一座采民營(公有民營)方式運營的國際機場。根據官方統計,在2005會計年度中,關西機場共有112,579次起降,其中包含72,251次的國際班機起降與40,326次的國內班機起降。總旅客人次16,428,399人,其中包含11,139,336人次的國際旅客與5,289,063人次的國內旅客。總貨運量843,368噸,其中大部分都是國際貨物運輸,占了800,555噸,而國內貨物則只有42,813噸。在每周航班數量上,以2006年度夏季(3月26日 - 10月28日)為例,每周有來自56家國內外航空公司203班次的國內航班,與507班次的國際航班,共710班次,其中純貨運航班占了135班次,共享航班號的班機只計算實際起降的班機數量。

交通聯絡

國際航班乘客可以乘坐旅客接駁列車Wing Shuttle連接各登機閘口。

由於是位於孤立在海中的人工島上,關西國際機場與日本本土的地面運輸只能靠長度超過3.7千米的關西國際機場聯絡橋來連接。橋樑設有上下兩層,其中上層為六線道的汽車車道,屬關西空港自動車道的一部分。下層則為往返共兩線的鐵道線路,由西日本旅客鐵道與南海電鐵兩家公司共用,終點站關西機場站(関西空港駅)與機場航站樓相連,提供班次密集的接駁服務。除了一般快車外,兩家公司分別還推出可以快速往返於機場與主要都會區之間的特急列車,包括JR西日本的機場特急遙,與南海電鐵的特急Rapi:t。

除了鐵公路地面運輸,另外還有高速渡船航班往來於神戶機場。

視頻

關西國際機場 相關視頻

機場系列 日本關西機場 特別觀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