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兼愛非攻(《墨子·兼愛》中的主要思想觀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兼愛非攻(《墨子·兼愛》中的主要思想觀點)「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兼愛便必須非攻,非攻即反對攻戰,即「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當然,非攻並不等於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很注重自衛戰爭。自衛是反侵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自衛就會等於不反侵略。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1]

[]

後世影響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人與人之間有秩序的互愛互利都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而人與人之間的互怨互損將激發矛盾引發禍亂。墨家主張「兼相愛」,對於社會關係的良性發展有很大的正面作用,同時由於過於強調全面的愛,則又容易掉進無政府主義的陷阱,失去秩序的大前提。孟子將之斥為「無父」,便體現了對墨家可能破壞社會秩序的質疑,當然,這也是後來儒家「仁愛」過於強調等級秩序的濫觴之一。墨家和儒家的"愛"各有側重,各自都有限於時代的局限性,需要辯證地看待和批判地吸收。

思想內容和現實意義

(一) 以「兼愛」代替「別愛」,反對自私自利

「兼愛」,或曰「兼相愛,交相利」,是墨家學說的核心,墨子提出「兼愛」,首先是反對「別相惡」的,而「兼愛」的首要含義正體現在同「別相惡」的對立之中。「別」是指人們不相愛,只顧自己,自私自利,是天下之害;「兼」是互相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墨子認為,「兼」是「聖王之道」,是使王公大人的統治得以安穩,萬民衣食得以豐足的根本辦法。所以,必須以「兼」易「別」,實行「兼愛」,這就是「兼愛」的第一要義,它首先反對了獨知愛己的自私自利。

這種思想對於中國現代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來說意義重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於社會之中,總要與他人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繫,因此,應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培養互幫互助的精神,驅除個人「只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之心,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二) 墨子講「兼愛」,強調「愛無差等」

墨子宣揚「兼愛」,認為「兼愛」是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講究「愛無差等」(《孟子?滕文公上》),「兼愛」就是愛所有人。墨子的這種觀點,要求不分等級,無差別地愛所有人,實質上具有打破宗法等級觀念的作用,是對儒家講「泛愛」,講「仁者愛人」,認為「愛有差等」的一種否定。

墨子的這種「愛無差等」的觀點雖過於極端,但我們要積極吸取其中的愛護人民、尊敬人民的合理成分。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關注民生也成為十七大報告的一個亮點,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實際問題被提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這都是「愛民」的表現。幾千年來,農民一直是個被忽視的人群,其根本利益很少被給予關注,而墨子提倡的「愛無差等」,正是給我國當代的領導階層、管理階層應加強對普通老百姓的關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很好的借鑑意義。

(三) 墨子講「兼愛」,強調相互間的義務

墨子在闡述其「兼愛」學說時,提出了「為彼猶為己」,即為別人就像為自己的道德原則。事事處處為別人着想,急人所急,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墨子「為彼猶為己」的原則,出發點是先「為彼」,即把為他人放在第一位。墨子認為真正貫徹了「為彼猶為己」的原則,自己先為他人,他人也會對等地給自己以回報: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 這種對等互報,強調相互間義務的道德原則在現在仍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候,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如果每個市場主體都堅持合法經營、公平競爭,不去非法侵害他人利益,那麼他自己的利益也會得到保障;如果一個經營者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缺斤短兩、欺行霸市,那麼他就破壞了市場正常的經營秩序,這種風氣蔓延開來,他自己也將成為受害者。對等互報的原則告訴市場上的每一個經營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在我們的社會關係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四) 墨子講「兼愛」,與物質利益相聯繫

墨子常把「兼相愛」和「交相利」並提,把「交相利」作為「兼相愛」的內容和標準。但是,興利首先要除弊,墨子認為,實行兼愛就應該給人民以實際的物質利益,解決人民迫切的生活問題,實現「萬民和,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便寧無憂」(《墨子·天志中》)。

墨子的此種觀點,至今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大發展時期,黨的基本路線要求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有力保證,而「兼愛」思想在現在屬於精神文明的範圍,只有物質文明充分發展,綜合國力得以增強,人民切切實實的生活問題得以解決,精神文明建設才會獲得牢固的物質基礎。所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應該始終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大力發展精神文明。

作品原文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2),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5),則士眾能為之。況於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6),韋以帶劍(7),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8),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人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苟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濟,可謂畢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古者聖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派,注後之邸(11)、嘑池之竇,灑為底柱(12),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13),防孟諸之澤,灑為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

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於四方,於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天屑臨文王慈,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14),有所雜於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長。此文王之事,則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將事泰山,隧傳曰(15):「泰山,有道曾孫周王有事。大事既獲,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蠻夷丑貉。雖有周親,不若仁人。萬方有罪,維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字詞注釋

(1)「崇」為「察」字之誤。(2)「敖」通「傲」。(3)「行」為「仁」字之誤。(4)「於」為「迂」之假借字。(5)「說」通「悅」。(6)牂羊:母羊。(7)韋:熟牛皮。(8)細要:細腰。(9)「碎」疑為「陣」字之誤。(10)「士」為「上」之誤。(11)「後」為「召」之誤。(12)「底」為「厎」之誤。(13)「之」為「大」之誤。(14)「連」為「矜」之假借字。(15)「隧」疑為「遂」字之誤。(16)祗:拯救。

作品譯文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是什麼,而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麼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產生的呢?是因不相愛產生的嗎?墨子說:「是因不相愛產生的。」現在的諸侯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去攻伐別人的國家。現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愛自己的家族,而不愛別人的家族,因而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奪別人的家族。現在的人只知道愛自己,而不愛別人,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別人。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殘害;君與臣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與子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慈愛、孝敬;兄與弟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舉凡天下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產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愛而產生的。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

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麼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既然這樣,那麼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而生產的。所以

仁者稱讚它。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原故。現在例如攻城野戰,為成名而殺身,這都是天下的百姓難於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歡,那麼士眾就能做到。而兼相愛、交相利與之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隨即損害他。實行這種兼愛有什麼困難呢?只是由於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縫的裘,圍着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着氣然後才系上腰帶,扶着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飢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所以墨子說道:「象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於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麼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種兼愛有什麼難實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

然而現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於事,就象要舉起泰山越過黃河、濟水一樣。」墨子說道:「這比方不對。舉起泰山而越過黃河、濟水,可以說是強勁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沒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相比則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古時的聖王曾做到過。」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古時大禹治理天下,西邊疏通了西河、漁竇,用來排泄渠水、孫水和皇水;北邊疏通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黃河中的厎柱山分流,鑿開龍門以有利於燕、代、胡、貉與西河地區的人民。東邊穿泄大陸的迂水,攔入孟諸澤,分為九條河,以此限制東土的洪水,用來利於冀州的人民。南邊疏通長江、漢水、淮河、汝水,使之東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於荊楚、吳越和南夷的人民。這是大禹的事跡,我們現在要用這種精神來實行兼愛。從前周文王治理西土(指岐周),象太陽象月亮一樣,射出的光輝照耀四方和西周大地。他不倚仗大國而欺侮小國,不倚仗人多而欺侮鰥寡孤獨,不倚仗強暴勢力而掠奪農夫的糧食牲畜。上天眷顧文王的慈愛,所以年老無子的人得以壽終,孤苦無兄弟的人可以安聚於人們中間,幼小無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這是文王的事跡,我們現在應當用這種精神實行兼愛。從前武王將祭祀泰山,於是陳述說:「泰山!有道曾孫周王有祭事。現在(伐紂的)大事已成功,(太公、周、召)一批仁人起而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遺民及四方少數民族。即使是至親,也不如仁人。萬方之人有罪,由我一人承當。」這是說

周武王的事跡,我們現在應當用這種精神實行兼愛。

所以墨子說道:「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內心確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其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愛、交互得利。這是聖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創作背景

出處 《墨子·兼愛》

思想 兼愛「兼愛」可算是一種古老的「博愛」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禮運」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發展而來。孔子將「愛人」含義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級制的內容,改造成了「忠恕」含義的「仁」;墨子主張「使天下兼相愛」,則又抽去了宗法等級制內容,因為庶人也是可以被舉為天子的,等級制的界限已被打破了。所以,墨家的「兼愛」是對儒家「仁」的發展,更是對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來,儒家不兼愛的「仁」,不能算是「仁」。

詳細釋義

兼愛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天下之亂,起於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君與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直至盜賊之害人,都是互不相愛的結果。如果天下人能「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那就天下太平了。墨子也講「慈」、「孝」,但並不以「孝悌」為「兼愛」之本,更不主張有等差的愛,所以,其「兼愛」具有反宗法等級制的特點,因此孟子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墨子的「兼愛」還要禁止「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反對貴族、富人欺壓下層民眾。並且,「兼相愛」和「交相利」是相結合的,墨子吸收並發展了子思學派「義」、「利」合一的思想,擺脫了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只講「義」不講「利」的片面性。「兼愛」有利於自己,不「兼愛」則有害於自身,墨子將倫理道德和功利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作者簡介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一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非攻「非攻」反映了墨家學派反對發動不義之戰的和平願望。「兼愛」主張天下人互愛互利,不要互相攻擊,這就必然要主張「非攻」。當時兼併戰爭劇烈,農、工、商、士等庶人階層和下層貴族都希望社會安定,墨家代表了他們要求停止戰爭的願望。攻戰之害,「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而且不僅被攻的國家受害,攻人的國家也要受害;由於兼併戰爭,將會導致「兼國覆軍,賊虐萬民」,古代本有一萬多國,「今以並國之故,萬國有餘皆滅」(《非攻下》)。墨子主張弱小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大國兼併,這一理論是戰國「合縱」的先聲。而要求統治者「寬吾眾,信吾師」,認為這樣「則天下無敵矣」,既發展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又啟迪了孟子的「王道」主張。看來墨子是一個希望能和平統一天下的理想家。墨子「非攻」,但並不反對防禦戰,墨家的守御是有名的,被稱為「墨守」。《墨子·備城門》以下的十一篇中,記載着他們製造和使用防禦戰具的經驗。他們幫助被攻的國家防禦抵抗。《公輸》篇中記載,當時有名的工師公輸般替楚國製造了攻城的雲梯,楚國準備用雲梯去攻打宋國。墨子在魯國聽到這個消息,急行十天十夜,去遊說公輸般和楚王。並早派了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帶着守御工具,幫助宋國守城。就這樣墨子用實力制止了楚國攻打宋國,及時平熄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戰禍。墨子「非攻」,卻也不反對「湯伐桀,武王伐紂」那樣的「革命」戰爭,認為「彼非所謂攻,謂誅也」。這顯然汲取了《易傳》思想,且直接啟迪了孟子的「誅一夫」思想。墨子還把無衣無食的窮人視為「僻淫邪行之民」,主張用兵禁止「寇亂盜賊」的「淫暴」行為,認為「有甲盾五兵者勝,無者不勝,是故聖人作為甲盾五兵」(《節用上》)。這一方面表示墨子主張用武力維護治安;另一方面也說明墨子並不站在下層窮苦民眾的立場上,他只是上層平民的政治代表,他要維護其既得利益並保護私有財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