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馮利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馮利民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馮利民,男,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

人物簡歷

1998-2002年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生物學專業本科;2002-2005年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開展中國亞洲象種群和棲息地研究工作;2005-2011年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開展中國印支虎和東北虎的種群及棲息地研究工作, 2013年獲博士學位。2011-2013年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2013年, 留校任教至今。現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40餘篇論文。獨立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和科學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北京師範大學教學建設與改革項目等。兼任東北虎豹生物多樣性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副站長、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貓科動物專家組(Cat SG)成員(2009- )等。

研究內容

食肉動物的基礎生態學研究。包括:1) 大型貓科動物。通過大尺度/長期的中國虎豹監測網絡(Tiger-leopard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hina, TLON),開展中國境內野生虎豹種群及動態、繁殖、擴散的監測和研究。使用紅外相機(Camera trap)、3S、分子標記等技術,從分子、個體、種群和景觀水平系統性地開展中國野生大型貓科動物的種群生態學、行為生態學、分子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2) 中小型食肉動物。從營養級聯(Trophic cascades)相關理論來開展同域分布的中小型食肉動物的共存和競爭機制研究。食肉動物的基礎生態學研究將為中國野生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及食肉動物的保護和恢復提供科學基礎。

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和調查。探索和發展紅外相機(camera trap)技術的應用和理論,結合5G、AI、實時傳輸等ICT新技術,研發新一代生物多樣性監測技術,完善大中型獸類野外調查技術。在國內多個省份的林業部門、保護區、科研機構和保護團體合作生物多樣性調查,開展「天地空」一體化監測技術的示範和推廣。

瀕危物種的保護遺傳學研究。利用分子標記方法,研究兔猻、鬣羚屬等物種的譜系地理格局

研究成果

Zhao G.#, Yang H.#, Xie B., Gong Y., Ge J., Feng L.* (2020). Spatio-temporal coexistence of sympatric mesocarnivores with a single apex carnivore in a fine-scale landscape.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19.e00897. (#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and share first authorship, 共同第一作者; * Corresponding author, 通訊作者; 下同)

Yang H., Han S., Xie B., Mou P., Kou X., Wang T., Ge J., Feng L.* (2019).Do prey availability, human disturbance and habitat structure drive the daily activity patterns of Amur tigers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Journal of Zoology 307 :131–140.

Vitkalova A.#, Feng L.#, Rybin A., Gerber B., Miquelle D., Wang T, Yang H, Shevtsova E., Aramile V.,Ge J.*(2018). Transboundary cooperation improves endangered species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ac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of Amur leopards. Conservation Letters, e12574. https://doi.org/10.1111/conl.12574.

Wang T., Feng L.*, Yang H., Han B., Zhao Y., Juan L., Lü X., Zou L., Li T., Xiao W., Mou P., Smith JLD., Ge J. (2016). A science-based approach to guide Amur leopard recovery in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doi 10.1016/j.biocon.2016.03.014.

Wang T.#, Feng L.#, Mou P., Wu J., Smith, JLD., Xiao, W., Yang, H., Dou, H., Zhao, X., Cheng, Y., Zhou, B., Wu, H., Zhang, L., Tian, Y., Guo, Q., Kou, X., Han, X., Miquelle, D., Oliver, C., Xu, R., Ge, J.* (2016). Amur tigers and leopards returning to China: direct evidence and a landscape conservation plan. Landscape Ecology, 31:491–503. doi 10.1007/s10980-10015-10278-10981.[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