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水潭兒,暖水潭兒(任喜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涼水潭兒,暖水潭兒》是中國當代作家任喜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涼水潭兒,暖水潭兒
世間的事情總在變,不管是變好或是變壞,但只要一變,就回不去了,留下的只能是記憶。
與盧氏城隔河相望的盧崗寨,緊靠東寨牆有一個村子叫崗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村子裡住着兩大姓:李姓在南,稱李家頭;任姓在北,稱任家頭。李家頭的東北角有一口水井,但任家頭的人基本不到那裡挑水,他們另有水源。
村旁的洛河邊上有幾個泉眼兒,汩汩冒出的泉水,清澈、甘甜,只要不遭特大幹旱,它就長流不斷。每個泉眼下都有兩個或三個水潭兒,最上面的一個供任家頭的人飲用,其餘的用來淘菜、洗衣。
這些泉水除了出水量不同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水溫隨着季節的變換而反轉。
夏天,當天上那個火球噴出烈焰炙烤大地的時候,你若把手伸進這水潭兒之中,會感到扎骨的涼。因此,人們稱它「涼水潭兒」。如果你大汗淋漓,千萬不可跳入其中沖洗,否則,你一定會感冒。
記得小時候,與我同齡的小夥伴兒,最喜歡這涼水潭兒。因為它簡直就是我們的「幸福泉」:當我們放牛或拽豬草歸來,一路口乾舌燥、嗓子冒煙兒,那從泉眼裡冒出來的就如同冰鎮甘露,你可以趴到水潭兒邊窮喝狂飲,並且不收費。
女孩們則表現得比較優雅:麥收前,總在麥棵上部掐一截兒天然的吸管兒,嗞嗞地吮。過了這個季節,則是伸出細嫩的小手,將水掬起來喝,完了,順便將曬得緋紅的小臉兒洗一把。
我們喜歡涼水潭兒,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泡柿子吃。這時候,柿子已經初長成。每天放學回來,第一件事兒,就是跑到「牛心」或「尖尖」柿子樹下,從草窩裡尋找柿樹伯伯賜給我們的小柿子。然後埋到泉眼兒的頂端,七天之後再挖出來,就成了脆甜可口的冰鎮柿子。當然,這時候,也能碰上別人埋的柿子,如果泡的時間夠了,就毫不客氣地吃上幾個。反正泡在涼水潭兒里的,基本屬於公共的東西,我吃你的,你吃他的,誰也不會因為柿子被別人吃了而罵街。
這潭水好像對女性同胞特別的眷顧。當北風帶着哨音從人們的臉上刮過,雪花從天空飄落的時候,這水潭兒又變得溫暖起來,一縷一縷白白的霧氣,從泉水中冉冉升起,一股一股的清泉又匯集到一起,形成了一條溪流,即使十丈之外,都還漂浮着縷縷薄霧。水溫剛好適合洗衣,這時即稱「暖水潭兒」。
村里村外的嬸子大娘、大姐小嫂最鍾情這暖水潭兒,十時左右,她們便向這裡雲集。尤其是臘月二十到除夕這段日子,連三五里外的女人們都提籃、挑擔來這裡湊熱鬧。一個個暖水潭兒以及那十餘丈的溪流岸邊都排滿了人。五彩斑斕的服飾,嘰嘰嘎嘎的笑聲都融入那氤氳之中。以至於後來看《西遊記》這部電視劇,每每都會使我聯想起這一畫面。
也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景象慢慢消失了,涼水潭兒、暖水潭兒不出水了,溪流也不冒熱氣了。取而代之的是淤泥,是半米多高的紅杆綠葉的水辣子草。那仙境一樣的畫面成了永久的記憶。[1]
作者簡介
任喜錄,河南省盧氏縣人,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三門峽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