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苦差事干出「大名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一」前,記者來到吉林油田公司新木採油廠採訪,走進劉成創新工作站時,不禁為這些工作成果和創新項目所驚嘆——電動機線圈修復室、電器修理室、液壓鉗修理室……這裡是吉林油田公司的群眾創新創效孵化基地,也是「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這裡更記錄着劉成從一個普通採油工成長為全國勞模、大國工匠的創新之路。
1994年劉成當上了一名採油工,喜歡鑽研的他後來轉到了維修工的崗位,一干就是20多年。油田的原油生產維護工作是個又髒又累的苦差事,劉成卻願意把這個苦差事當成樂趣來干,還干出了大名堂。
劉成說,油田維修工應該是出色的「外科大夫」,採油地面工藝「有病有災」都需要及時診治,手到病除才是真本領。每次搶修油水井,無論大活兒小活兒、髒活兒累活兒、粗活兒細活兒他都比別人幹得多,頂井噴作業更換注水井閘門他總是沖在最前面,爬冰臥雪堵住管線漏失他打頭陣。為了搶時間焊接漏點,儘快恢復生產,當一道道噴射而出的油柱沖天而起時,荒原上演了他和工友「鐵漢」斗「蛟龍」的場景。超常的奉獻、百倍的付出,「拚命三郎」劉成的事跡漸漸在油田上下傳開了,他的青春也在這片土地上寫下濃重的篇章。
「光有傻力氣,干不好維修;幹活不動腦,等於白挨累;幹事不想事,就得白受罪。」這是同事們津津樂道的劉成的口頭禪。在日復一日的生產實踐中,劉成每當遇到難題反而興致盎然,全力以赴攻克難關的快樂激勵他不斷在工作中創新。為了搞一項發明,他可以連續兩天兩夜連軸轉,一個大膽革新的設想和投入研究試驗,有的要經過上百次,失敗了再重新開始。在研究製作煙管清爐器工作中,他連續10多天沒有吃好和睡好,由於煙管結垢嚴重且堅硬和爐內空間狹小,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劉成決心研製一種快捷工具完成任務。畫圖紙、找數據、找材質,經過近百次的反覆研究,煙管清爐器最終投入使用。
這些年來,劉成先後改進、設計製造出油田專用維修新工具8大類50多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通過創新為企業創造出的效益,每年都在百萬元以上。
「基層班組有很多擁有一技之長的維修人才,但單兵作戰很難形成氣候。」劉成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在創新創效上時刻注意做好傳幫帶,他所在的班組也多次榮獲各種榮譽,成為全廠學習型班組、技術型班組、鑽研型班組和創新型班組。2013年,吉林油田公司成立了劉成創新工作站,成為全廠乃至全油田維修人才的培養基地,累計開發創新項目113項,推廣43項,獲得國家專利認證16項,創效能力每年達1000萬元。
現在,劉成又獲殊榮,第二屆「吉林工匠」的榮譽激勵他更加努力,在創新創效的道路上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