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董大二首 高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董大二首
圖片來自搜狐網

別董大二首是一組送別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後又各奔他方時的贈別之作。第一首詩重在寫董大,先勾勒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以表現其處於困頓不達的境遇中,後表達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展現出豪邁豁達的胸襟;第二首詩主要寫詩人自身,先回顧十年漂泊生涯,後勉勵友人,也是自勵,以調侃方式顯示出詩人樂觀向上的精神。

原文

高適〔唐代〕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君。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譯文

千里黃雲遮天蔽日,天氣陰沉,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

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就像鳥兒四處奔波無果只能自傷自憐,離開京洛已經十多年。

大丈夫貧賤誰又心甘情願,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錢。

創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載)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是年冬,董庭蘭與高適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高適寫了《別董大二首》。

賞析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二首》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這兩首送別詩作於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當時高適在睢陽,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兩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從詩的內容來看,這兩篇作品當是寫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而且,兩個人都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貧賤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詩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卻胸襟開闊,寫別離而一掃纏綿憂怨的老調,雄壯豪邁,堪與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開頭兩句,描繪送別時候的自然景色。黃雲蔽天,綿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點餘光。夜幕降臨以後,又颳起了北風,大風呼嘯。伴隨着紛紛掃揚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從空中掠過,往南方飛去。這兩句所展現的境界闊遠渺茫,是典型的北國雪天風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雖是一字之差,境界卻相差甚遠。北方的冬天,綠色植物凋零殆盡,殘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視界很廣,可目極千里。說「黃雲」,亦極典型。那是陰雲凝聚之狀,是陰天天氣,有了這兩個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風」,「雪紛紛」,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開頭兩句便見出作者並非輕率落筆,而是在經過了苦心醞釀之後,才自然流一出的詩歌語言。這兩句,描寫景物雖然比較客觀,但也處處顯示着送別的情調,以及詩人的氣質心胸。日暮天寒,本來就容易引發人們的愁苦心緒,而眼下,詩人正在送別董大,其執手依戀之態,我們是可以想見的。所以,首二句儘管境界闊遠渺茫,其實不無悽苦寒涼;但是,高適畢竟具有恢弘的氣度,超然的稟賦,他並沒有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馭情,另具一副心胸,寫出慷慨激昂的壯偉之音。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珏曾寫詩詠嘆說:「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這寫的不過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珏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這兩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簡析

  《別董大二首》是一組送別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後又各奔他方時的贈別之作。第一首詩重在寫董大,先勾勒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以表現其處於困頓不達的境遇中,後表達詩人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展現出豪邁豁達的胸襟;第二首詩主要寫詩人自身,先回顧十年漂泊生涯,後勉勵友人,也是自勵,以調侃方式顯示出詩人樂觀向上的精神。這組詩語言質樸,格調豪邁,是盛唐之音的生動體現。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