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馬上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十七年馬上王》,粵劇《十七年馬上王》傳統劇。屬「江湖十八本」之一。
劇目介紹
趙匡胤受命督師禦敵,兵至陳橋,從弟光義與趙晉密謀慫恿三軍,佯言匡胤乃眾望所歸,以黃袍加身,擁匡胤為王。匡胤外謙內詐,初假意力辭,後回師登位。先鋒鄭恩雖力諫亦難阻匡胤所為。鄭恩抗敵屢立戰功,更使匡胤忌恨。後匡胤以杯酒釋去眾將兵權。鄭恩又上表力諫。匡胤惱羞成怒,偽裝酒醉而斬了鄭恩。駙馬高懷德聞耗,入宮力斥其非,並以國家安危大義促斬國舅韓龍。忽聞鄭恩之妻陶三春為報夫仇兵圍皇城,匡胤為保帝位以手段籠絡懷德為其保護皇城。三春兵臨城下,迫使匡胤將殺害其夫之王妃韓素梅伏法,以祭奠其夫。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