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古詩情日日新(張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古詩情日日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千古詩情日日新》中國當代作家張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千古詩情日日新

什麼是「感遇」?中國傳統上一直很重視所謂的「知遇」,「遇」就是遇人知用的意思,得到一個被人了解、被人欣賞的機會,這就是「遇」。人生有遇有不遇,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們在遇與不遇之間所面臨的仕和隱的抉擇與考驗,確實令人悲慨。不遇自然是不幸,可遇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幸,所以才會有仕與隱之間的抉擇,才會有遇與不遇的悲哀,才會有很多悲劇的發生。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由尚書右丞相貶荊州長史,《感遇》12首是他在荊州時所作,多借詠物寓托自身的品格心志及遭際感受。第七首是作者有感於朝政的紊亂和個人的身世遭遇,詠物喻志,以橘自比。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張九齡是南方人,橘是南方植物,而荊州的州治江陵,即古代楚國的郢都,又是著名的產橘之區。屈原曾作《橘頌》歌詠橘樹「獨立不遷」的特性。屈原曾寫過「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到深秋,即使是在南方,普通樹木也會搖落,又哪能經得住嚴冬的摧殘?這正是丹橘的可貴之處——「經冬猶綠林」。一個「猶」字充滿了不隨波逐流的清醒與自信!那麼丹橘經冬猶綠,究竟是由於獨得的地利呢,還是出乎本性?難道是由於「地氣暖」的緣故嗎?「豈」字引出的反詰語,更凸顯了「自有歲寒心」的警策。一縱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瀾。前四句正面詠橘,與前一首一樣突出其本性之美,「歲寒心」是詩旨所在,出自《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張九齡讚美丹橘卻突出其與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頗有深意的。

丹橘雖美,卻進獻無門,「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慨嘆懷才不遇,不為世用。「可以薦嘉客」出自古詩《橘柚垂華實》「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卻寫得更為深刻。作為橘柚,它結出的累累碩果當然可以薦於嘉賓、貢獻於人,但如果是「阻重深」的遭遇,又該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呢?

由美質與阻深的對比中自然引出詩人對於命運及生命意義的思考「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運命的好壞,即生命中的遇與不遇,是無法追究、無可奈何,有如循環,不知首尾的。作為一名才智之士,自然期許自己對於國家社會有所貢獻,但如果時運不濟、為山重水深所阻隔,那又該如何自我完成呢?物各有時,安命樂天。

大家只忙於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君子慎樹」其實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裡面有趙簡主的一段評論「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樹,吃它的果實是甜的,聞起來很香;種植枳棘樹的,待它長大後則會扎人。所以大家應謹慎選擇所種的植物。而《韓詩外傳》里也記載趙簡子語:「春樹桃李,得陰其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看來桃李與橘柚都可以遮蔭吃果,為什麼人們就不說種橘的好處呢?「豈」字在結句的再次出現,反詰語氣的重複使用,更加重了憤懣的情感色彩。桃李媚時,丹橘傲冬!命途多舛,天意難問!而「所遇」如此,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以桃李陽艷反襯丹橘寂寞,冷然一問,以桃李映射當權得勢的小人,正見出盛唐失職寒士的心態——悲憤之中的強項本色。

張九齡執政有年,晚遭讒毀,詩中自明窮通得失,不變初衷,和陳子昂懷才不遇,淪落自傷的心情,不盡相同。張九齡還曾在《和黃門盧侍御詠竹》一詩中提到「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其實張九齡向來為人看重的,也正是自身這種端正不屈的品格

這首張九齡的《感遇》詩也是《唐詩三百首》的入選之作,丹橘因「阻重深」的「運命」而無法「薦嘉客」;但作者強調的是「自有歲寒心」,也就是對獨立自足人格之美的自賞自信,氣高而不怒。也就是韓愈所講的「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原道》),無論外在的環境怎麼樣,無論運命的窮達榮衰,一個人真正重要的是內在自足的人格美。

新民晚報夜光杯 2024.2.20[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