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升金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升金湖(Shengjin Lake),古時曾稱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有着「中國鶴湖」之稱,位於中國安徽省東至縣境內,因湖中日產魚貨價值「升金」而得名。水面面積133平方公里(東至占102.26平方公里,貴池占30.54平方公里),是國際重要濕地人與生物圈計劃保護區,也是是安徽省第一個以水禽及其棲息環境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史由來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質史上300萬年以前的喜馬拉雅運動長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山巒起伏,河流匯聚發育形成湖泊。個別地方有小型湖泊,水系匯入古長江,並在江岸湖邊堆積沖積了泥砂、礫石,所以升金湖,東南群山環抱,西傍丘陵崗地,北濱江灘洲圩。
升金湖東南岸屬九華山山脈的一部分,為低山丘陵,西北屬沿江沖積平原,為平原圩畈。其東南湖岸為中生代三疊紀古生代二疊紀地質構造,以灰岩頁岩為主;西北湖岸為第四紀地層構造,以亞粘土砂礫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漸傾斜,形成現代沖積層,泥沙淤積,土壤為黃色亞粘土和粉砂、砂礫。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樣,湖岸曲折,湖汊較多,湖岸周長165千米,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個相連的水面。小路嘴以南為上湖,又稱小白湖,面積5800公頃,八百丈以北為下湖,又名黃湓湖,面積2300公頃,上下湖之間為中湖,即升金湖,面積5200公頃。上、下兩湖湖床略高於中湖,平均海拔11米,湖周崗地平均海拔25米。

地理位置

升金湖位於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內,瀕臨長江。地處東經116°55′至117°15′,北緯30°15′至30°30′。座落於東至縣與貴池區交界處,全境以升金湖為中心,沿岸分別向外延伸2.5千米左右。其四鄰界線為,東自高橋湖東岸經唐田坦埠劉村白笏楊家咀連線為界,南至丁村長嶺,西至206國道,北自將軍廟新河口牛頭山一線。總面積33340公頃,其中升金湖13300公頃。現升金湖至長江出口建有黃湓閘,湖內水位由其控制。海拔平均11米。

氣候生態

升金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乾燥。平均無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均蒸發量757.5毫米,最高年降雨量毫米(1983年),最低年降雨量759毫米(1978年)。平均氣溫16.14℃,最高氣溫40.2℃(1953年8月1日),最低氣溫-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氣溫3.97℃。氣候溫和,水體無污染,周圍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鳥越冬棲息的理想處所。
每到秋冬季節,聯合國、歐美地區國家的研究人員、專家學者前來升金湖實地考察。據調查,升金湖共有鳥類142種,其中越冬候鳥66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白頭鶴白鶴黑鸛等5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白枕鶴小天鵝等16種。
湖中有魚類66種,軟體動物18種,水、濕生植物62種。水禽資源尤為突出,有禽鳥103餘種。每年在升金湖越冬繁殖的鳥類達170餘種10萬至15萬餘只。其中有中國最大的白頭鶴越冬種群,占世界總數5%,東方白鶴占世界總數的1/8,白枕鶴白鶴灰鶴黑鸛琶嘴鷺小天鵝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3種。[1]

生態保護

1980年,首次在此發現白頭鶴越冬種群,次年我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簽定「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
1983年,在印度召開的國際鶴類學術討論會上,中國濕地鳥類學家王岐山教授第一次向國際介紹了升金湖。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區,事業單位、區級建制、定編10人。湖面13000公頃為核心區,沿岸2.5千米作為緩衝區。
1986年3月,原安慶行署正式組建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
1997年12月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7年,國務院國函[1997]109號文《關於發布蘆芽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批准建立「安徽省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被編入《亞洲重要濕地名錄》;2015年12月25日,升金湖入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安徽省首個榮獲國際級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2000年,安徽省決定成立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同時撤銷升金湖水禽自然保護站,其人員和編制建制劃入管理局,局人員編制40人,確定了內設機構。

參考文獻

  1. 存檔副本. [201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