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華州區古稱鄭縣,自唐至清絕大部分時期為華州州治所在地,1913年改名為華縣。位於秦嶺東部、關中平原南部、渭河南岸,西距省會西安70餘公里,東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華山30公里。
東接華陰市,西距渭南市政府駐地臨渭區20公里,南依秦嶺與洛南縣、藍田縣交界,北臨渭河與大荔縣相望。地勢南高北低,土地構成上是一個「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區縣。面積1127平方千米,人口35萬,耕地2.89萬公頃,下轄一街道、九鎮。特產杏、蘋果、柿餅等遠近聞名。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3.4 ℃ ,降水量583.4毫米 ,無霜期283 天。隴海鐵路與西潼公路橫穿縣境北部。名勝古蹟有渭華起義舊址等。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將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封給弟弟姬友,是為鄭桓公,建立鄭國。鄭桓公居住在棫林(一名咸林,在今陝西華縣西北一帶)。華州區已經成為全球鄭氏兒女尋根祭祖追懷祖德的聖地。是全球鄭氏公認的鄭國受封地、鄭桓公陵墓所在地、鄭氏祖源之地。
「中國鉬業之都」、「中國無公害蔬菜基地」、「中國少華山」、「中國皮影之鄉」是華州區對外交流的「四張名片」。
2015年10月,設立渭南市華州區,撤銷華縣,以原華縣的行政區域為華州區的行政區域。[1]
行政區劃
華州區現轄1個街道辦事處、9鎮:華州街道辦事處,杏林鎮、赤水鎮、高塘鎮、大明鎮、瓜坡鎮、蓮花寺鎮、柳枝鎮、下廟鎮、金堆鎮。
華州街道辦事處(610503001)轄5個城市社區居委會(西關、大街、吳家、電力、紅嶺)、8個村委會(鐵馬、西關、城內、吳家、團結、吝王、王什字、先農)。
杏林鎮(610503101)轄2個城市社區居委會(新城、復肥),2個新型農村社區(李莊、朝陽),7個村委會(杏林、三溪、梓里、磨村、龍山、城南、李坡)。
赤水鎮(610503102)轄1個城市社區居委會(赤水)、2個新型農村社區(赤水、小漲),18個村委會(麥王、蔣家、遇仙、田梯、郭村、大漲、會東方、江村、沙彌、位三莊、辛莊、李馬、薛史、侯坊、賈家、王里渡、朱村、南侯坊)。
高塘鎮(610503103)轄24個村委會(北村、朱張、鐵里、同家、南堡、柿村、腰村、澗峪、聖山、老年、寺前、薛底、南麥、堡里、澗峪口、拆頭、留馬、小村、胡磊、東陽、韓良、江村、南候、北候)。
大明鎮(610503104)轄2個新型農村社區(大明、毛溝)16個村委會(呂塬、里峪口、高樓、漁池、趙家、水渠、杜灣、孫堡、白泉、方寨、唐安、李岩村、寺王村、興國村、下李村、薛馬村)。
瓜坡鎮(610503105)轄1個城市社區居委會(陝化)、3個新型農村社區(良候、瓜底、黃家),9個村委會(三留、灣惠、姚郝、南沙、東趙、君沙、閆岩、孔村、廟前)。
蓮花寺鎮(610503106)轄1個城市社區居委會(蓮花寺)、14個村委會(長壽坡、白家河、高家河、楠新、忠義、少華、南寨、白石、龍潭、西寨、何巷、東羅、莊頭、時堡)。
柳枝鎮(610503107)轄1個城市社區居委會(柳枝)、2個新型農村社區(畢家、新拾),11個村委會(東新莊、泉護、南關、孫家莊、張橋、櫻桃溝、新園、彭村、畢家、孟村、鍾張)。
下廟鎮(610503108)轄2個新型農村社區(下廟、新下),10個村委會(南解、秦家灘、濱壩、王巷、胡村、曙光、周村、甘村、康甘、田村)。
金堆鎮(610503109)轄3個城市社區居委會(寺坪、金堆、石可),1個新型農村社區(金新),4個村委會(寺坪、東西坪、任家灘、鐵爐)。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華州區位於關中東部、渭河下游,南跨秦嶺山脈的華山山地,北居渭河之南的豐腴平原,為陝西省渭南市轄區。地理座標為北緯34°12′27″至34°36′27",東經109°36′至110°2′48"。北與大荔縣隔渭河相望,東與華陰市接壤,南、東南部與洛南縣交界,西南一隅與藍田縣相接,西、西北與渭南市為鄰。隴海鐵路與西(安)潼(關)公路東西向橫貫區境。城區至首都北京約1200公里,至陝西省會西安約90公里,至臨渭區約25公里。
地形地質
華州區在中國大地構造位置上,正處穩定性的華北地台南緣,南接活動性的地槽,與揚子地台相望。它既有穩定的一面,又有活動的一面,在地質條件上,顯示出雙重性和過渡性特徵。區境縱貫華北地台的兩個二級構造單元(汾渭斷陷和豫西斷隆),三個三級構造單元(渭河斷凹、太華台拱和金堆城台凹)。太古界太華群至元古界薊縣系地層層序清楚,且比較齊全。有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層發育和褶皺、斷裂結構發育。岩漿活動頻繁,岩漿岩占有相當比例。華縣這一多樣性、複雜性的地質條件,造成了區境內階梯狀多層次地貌,形成了豐富的礦藏資源,並成為地震危險區。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汾渭谷地發生了一次極其強烈的大地震,83萬人喪生,史稱「華州大地震」。
地形地貌
華州區地勢南高北低,相差懸殊;地貌分區明顯,類型複雜多樣。南部高聳着逶迤不斷的山地,峰巒迭嶂,高峻挺拔,占華州區總面積的59.9%。北部陡直而降,為渭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平原。二者之間為山前洪積扇,背山向川,波狀起伏。山外西南部高亢的黃土台塬,塬面破碎,溝壑縱橫。山地與其它幾種地貌類型以秦嶺北麓東西向深大斷裂面為界,南側地殼不斷上升,北側相對下降,使地勢南北高差懸殊。平原最低處海拔334米;山地最高峰海拔2646米,相對高差達2312米。山地和平原呈東西向延伸,洪積扇和台塬因受河流切割,多呈南北向的條帶,所以華州群眾說「南北走,有上有下;東西走,有溝有岔」。
氣候特徵
華州區氣候屬於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冬季處在強大的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下,乾燥寒冷。春季因西伯利亞冷高壓隨着南部熱帶暖氣團逐漸北進而迅速減弱,暖濕氣團北擴,大地回暖快,降水開始遞增,由於冷暖氣團的交替出現,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日差較大,易出現寒潮、霜凍、大風等天氣現象。夏季受盛行的副熱帶高壓影響,易出現雷陣雨、大風,但由於冷空氣路徑不同及地形影響,降水分布極不均勻,常有程度不同的初夏旱或伏旱發生。秋季轉為暖濕氣團與乾冷氣團的交替期,初秋多連陰雨,晚秋多為秋高氣爽的晴朗天氣。區境內,由於受山地阻擋及地形垂直變化影響,氣溫、降水、蒸發、日照和無霜期南北差異顯著。[2]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華州區有着較為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年徑流量22498萬立方米,地下水年綜合補給量為24864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每年30394萬立方米,全區每人平均929.1立方米,每畝耕地平均727.1立方米。嶺北有11608萬立方米的徑流量,沿溝谷自高而低流向川塬農業區;山前各峪口,利於建設水庫,灌溉農田;平原地下水埋藏淺,富水性強;北部渭河客水為發展提水淤灌。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耕地和人口分布不夠協調。
植物資源
華州區生長的林木樹木有47科150多屬350多種,主要有:華山松、油松、白皮松、櫟類、樺、楊類、側柏、泡桐、槐、刺槐(俗稱洋槐)、柳、榆、臭椿、香椿、黃連木、漆樹、厚朴、白蠟、刺楸、陝西冷杉(又名秦嶺冷杉),解放以後引進的有水冬瓜、水杉、油茶、油橄欖、二球懸玲木(通稱法國梧桐)、雪松等。中藥材有150多種,珍貴的有麝香、天麻、伏苓、黨參等。
栽培的果樹主要有杏、柿、蘋果、桃、棗、梅、核桃、枳椇(俗稱拐棗)、梨、栗、石榴、葡萄、櫻桃、榲桲,無花果。野生果品植物廣布山區,主要有山桃、山茱萸、山葡萄、五味子、獼猴桃、木通(俗稱八月札)、木瓜、榛子、四照花等。
動物資源
華州區野生獸類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青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其它獸類有普通刺蝟、林蝟、伊氏鼠耳蝠、尖耳鼠耳蝠、須鼠耳蝠、伏翼、草兔、岩松鼠、赤腹松鼠、明紋花松鼠等。
鳥類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紅腹角雉、普通秋沙鴨,其它鳥類有喜鵲、普通鸕鶿、蒼鷺、綠鷺、池鷺、大白鷺、白鷺、夜鷺、綠頭鴨等。
爬行兩棲類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大鯢(俗稱娃娃魚),青蛙、蟾蜍、鱉、龜、壁虎、蛇類等。
土地資源
華州區土地總面積113137.3公頃,其中山地面積70200.28公頃,占總面積的62%;台塬面積13512.14公頃,占總面積的12%;平原面積29424.88公頃,占總面積的26%。2014年末,全區耕地面積43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7.5萬畝,人均耕地1.2畝。
礦產資源
境內地質條件獨特,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16種,有金、鉬、銅、鉛、鋅、鎢、錳、鐵、鍶、稀土、銀、鎂、滑石、水晶、白雲岩、花崗岩、大理石、硅石、含鉀岩石、黏石、蛭石、片麻岩、閃長岩、鈾、大理石等。已開發利用的有鉬、鉛、鋅、鈾、大理石、片麻岩、粘土等。其中鉬的儲量和生產能力均居世界前列,2014年金堆城鉬業集團有限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86億元,主要鉬產品在擁有較大國內市場份額的同時,還遠銷歐洲、非洲、澳洲和亞洲的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華縣已被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鉬業之都"。秦嶺北麓的花崗岩儲量達6.7億立方米,年生產規模約80萬立方米。[3]
旅遊資源
華州區山川壯美,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薈萃,孕育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山、水、林、石、寺神奇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陝西東部最大的集山水觀光、生態休閒、登山健身為一體的山嶽谷地型森林公園。渭華起義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陝西東部唯一的紅色旅遊風景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柳枝泉護村、元君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鄭桓公墓、李元諒碑、赤水橋上橋以及眾多的自然人文旅遊觀光點老觀台文化遺址,鄭桓公陵園文化廣場,郭子儀故里風物,潛龍寺,永慶寺,寧山寺,禪修寺,蘊空山寺塔,文廟,赤水胡家古宅,太平峪山莊,橋峪水庫,華縣剪紙、面花、黑陶以及蹦鼓、老腔、芯子等民間藝術展演,"中國皮影之鄉","中國鉬業之都"等。[1]
經濟狀況
第一產業
1956年,侯坊鄉金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推行包工、包產、包投資之「三包」,生產發展。1974年,金惠公社所轄之山區馬峪大隊因地制宜推行「包產到戶」。「文化大革命」後,部分貧困地區社員為活躍經濟開展飼養、加工等小作坊活動。對上述做法,當時皆冠以「資本主義」、「復辟倒退」等橫加批判。群眾生產積極性受挫。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承認差別,糾正平均主義,農民積極性重新發揮出來。
1981年,包產到戶普遍推行。把生產隊所有耕地(自留地之外)按現有人口均分到戶,由社員自營。收益分配,按政府規定,交足公購糧和集體提留外,其餘歸個人支配。1982年,華縣有95%的生產隊都實行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10月,縣人民政府向社員戶頒發土地使用證,並註明土地使用權一定15年不變。群眾生產自主權得到保證,農、林、牧、副、漁、工、商、運輸、建築、服務各業齊發展。
1989年人均收入達到700多元,高於華縣人均收入367元。
2010年,華州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01497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完成82932萬元(其中糧食及其它作物產值30385萬元、蔬菜產值36771萬元、水果及中藥材產值15776萬元,分別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0%、36.2%、15.5%);林業產值完成2180萬元;牧業產值完成13552萬元;漁業產值完成36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完成2469萬元。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分別占總產值的比重為81.7%、2.1%、13.4%、0.4%、2.4%。
第二產業
1949年華州區解放後,國營工業企業只有蓮花寺石碴廠一家,縣屬工業僅有私營和個體手工工業,華縣工業總產值207.1萬元,其中縣屬55.3萬元。1953年至1956年,在社會主義改造中,華縣手工業各行業共組成合作社、組30個,公私合營企業兩個。1958年華縣縣辦國營工業建設起步,當年建成3個國營工廠。華縣工業總產值551.1萬元,其中縣屬163.7萬元,縣屬國營工業企業僅為21.9萬元。
1958年後,華州區工業進一步發展,中央、省、地企業也在縣境內相繼建立。1960年華縣手工業總產值上升到1490萬元,其中縣屬國營企業總產值達到459.8萬元,兩年增長20倍。1962年華縣工業總產值下降到692.4萬元,其中縣屬199.1萬元,縣屬國營工業企業總產值下降到89.2萬元。
1970年,國家西北電網開始向華縣輸電,解決了工業動力問題,促進了華縣工業發展,當年工業行業發展到十多個,企業增加到15個。華縣工業總產值增至1285.2萬元,其中:中央屬332.8萬元,省屬524.4萬元,縣屬428.0萬元。1978年,華縣工業企業發展到99個,華縣工業總產值增至9365.4萬元,其中:中央屬573.6萬元,省屬6844.2萬元,縣屬1947.6萬元。
1989年,華州區工業行業發展到有採礦、冶煉、機械、電子、儀表、化學、醫藥等二十五六個行業,主要產品達40多種。企業增加到1083個,其中有現代化的大型企業4個,中型企業1個;中央屬企業7個,省屬5個,地屬1個,縣屬1070個(含村及村以下企業)。固定資產原值90471.5萬元,其中:中央屬70540.3萬元,省屬15229.2萬元,地屬883.0萬元,縣屬3819.0萬元。華縣工業總產值27962.3萬元。
2010年,華州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291976.6萬元,比2009年增長45.69%。其中:縣屬企業完成31071.9萬元,大中型企業產值1193889.9萬元。輕工業完成10614.6萬元;重工業完成1281362萬元。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11979.2萬元;股份合作企業完成2702.1萬元;股份制企業完成1274219.6萬元;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3075.7萬元。
2014年華州區生產總值完成115.75億元,增長9.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2.75億元,增長16.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43億元,財政支出15.12億元,支出較上年增加6500餘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38元和2.73萬元,分別增長12.7%和10.5%。[4]
社會事業
衛生
民國二十一年(1932),霍亂(虎列拉)蔓延關中各縣,華縣國民黨縣政府始設衛生助理員,衛生經費列入預算,民國二十三年(1934)成立衛生院,兼管衛生行政管理。衛生事業費在縣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很少。民國二十八年(1939)至三十五年(1946),衛生事業費平均占縣財政總支出的0.96%,最高年(三十年)為2.8%,最低年(三十二年)為0.07%。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民政科兼管衛生事宜。1952年設立文教衛生科,1954年衛生科獨立建制。1961年9月,華縣人民委員會設立文教衛生局。1963年衛生局單設。1966年9月,文教、衛生局合併。1968年撤銷文教衛生局,衛生工作歸華縣革命委員會政工組。1973年3月再設文教衛生局,1974年4月衛生局又單設。1976年文教、衛生局復又合併,1977年衛生局終又獨立,局內設行政、業務、衛生保健、財務四組,1978年增設藥品檢驗所。1981年至1989年,此項費用平均占縣財政總支出的4.9%,最高年(1982年)為6.5%,最低年(1988、1989年)為3.1%。
2010年,華州區擁有衛生機構30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診所71家。醫院、衛生院共有床位1030張,其中醫院床位800張,衛生院病床230張。衛生人員149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36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470人,註冊護士290人。住院分娩率99.9%;孕產婦系統管理率94%;兒童保健管理率88.5%;嬰兒死亡率8.13‰;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9.1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面推進,縣參合農民246128人,參合率達96.6%,參合住院患者達25521人次,共補償金額3636.5萬元。
2014年投資2.1億元的華縣醫院擴建項目建成運營,成為渭南市縣級醫院中標準最高、規模最大、醫療設施最先進的二甲醫院。新建成的柳枝、瓜坡衛生院投入使用,定向招聘的27名醫學類本科生全部充實到基層醫療隊伍,新農合參合率98.5%。
科技
西周以後,這裡一直是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西漢時,鄭縣曾設有鐵官,主管鑄造鐵器;唐時,興修農業灌溉工程利俗渠和羅紋渠;明代,有關於造紙的記載;清代,已有水害頻繁乃為濫伐山林所致的科學見解,一些醫學專著也相繼問世。
民國時期,華州區曾湧現以古生物學家楊鍾健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人才,而他們多服務於外地,本地的科技事業仍步履維艱,雖曾建立過農業推廣所,引進過良種,不過零敲碎打之舉,與農業實踐脫節。
2007年,全年引進推廣新技術14項,新品種20個。新發展民營科技企業2個,共開發新產品2個,申請成果鑑定1項,有各類科技人員4084人。
2010年,華州區專利申請總計20件,其中已授權14件,授權專利中授權發明專利5件,實用新型專利3件,外觀設計專利6件。累計爭取資金145.3萬元。其中:市科技計劃項目6項11.5萬元,市園區辦示範基地建設項目3項8.8萬元,省科技攻關計劃和創新計劃項目3項25萬元,陝西省重大科技創新專項計劃項目2項,爭取無償資金40萬元,貸款貼息60萬元。
民生
2014年民生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2.2億元,較2013年增加2.4億元,增長20%。在民生政策落實上,共發放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庫區移民後期扶持等強農惠農資金7400餘萬元,發放城鄉低保、居民養老金、高齡補貼等資金6900餘萬元,共為5.2萬名住院群眾報銷醫療費1.8億元,報銷總額較上年增加3000餘萬元。2014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6412個,農村勞動力轉移9萬人,農村居民進城落戶1.1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274人。着力解決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全年新建保障房1110套,改造農村危房400戶,秦嶺北麓330戶群眾即將告別大山、遷入新居。[5]
交通
1955年,華州區供銷聯社購回4噸卡車1輛,專為供銷生產服務,為華縣的第一輛汽車。1959年6月3日成立華州人民公社運輸大隊,其運具為畜力膠輪車和人力架子車。1964年渭南地區汽車站在華縣建站開始辦理客、貨運業務,有貨車4至5輛,代客車3輛。
1970年,華州區運輸隊購回普切奇牌汽車兩輛,橋峪水庫購回普切奇牌汽車一輛。1972年第一運輸公司成立,有汽車兩輛。先進的運輸工具逐漸成為華縣運輸事業的主力。
1989年,華州區共有客、貨汽車和其它機動車3814輛,其中客車162輛(含小轎車、吉普車),貨運車1662輛,其它汽車51輛,拖拉機2159輛,其它機動車380輛。
2010年,全年公路客運量174.4萬人,客運周轉量5217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606.9萬噸,貨運周轉量36072.5萬噸公里。
教育
民國二十三年(1934),咸林中學設幼稚園,招收縣城居民及學校教員、鐵路職工4至7歲幼兒30名。後廢。
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幼兒教育。1949年至1952年,人民政府鼓勵各鄉、村辦臨時性的「農忙託兒所」、「抱娃組」。1955年3月,辛莊潘家巷設幼兒班,名「金星高級農業合作社幼兒班」,教員為本村青年李忠盛,為解放後華縣首創。幼兒班由初建時的7名兒童到1956年增加到104名,教員增至2人,改班為園。1958年該園擴大,幼兒增至133人,辦起農忙幼兒食堂,解除農忙時社員後顧之憂。是年12月李忠盛出席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代表會。1961年發展到3個班,166名幼兒,教員4人。後停辦。
1956年,教育科在一區二完小(今南街小學)附設幼兒班,幼兒40名,教養員1人。1957年10月,華縣有幼兒園(班)4處(公辦1,民辦3),入園兒童201,教養員5(其中女3)。1958年4月,搞教育事業「大躍進」,提出「苦戰三天,社社辦起幼兒班」之後,突擊辦幼教事業。1958年10月,華縣辦起幼兒班611個,收教幼兒17443名,教養員652人(其中女551人)。1961年華縣幼兒班僅留11處16班,幼兒650名,教養員23人。1962年全部停辦,1965年再度恢復。1966年,華縣幼兒班6處6班,幼兒129名,散布於南街小學、東陽江村小學、大明小學學區。「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均停辦。
七十年代,漸以恢復,到1975年,發展到82班,入班幼兒達到2885名,教職工287人。1978年,各公社中心小學開始辦學前班。 1980年,依據全國幼托會議精神,把學前教育納入基礎教育之中,華縣形成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縱向管理體系。1984年,華縣學前班79處,幼兒1940名,教養員77人。1986年幼兒園(班)127處,幼兒3067人,教養員127人。1989年,幼兒園達到181個,入園幼兒4929名,教養員242人。
2010年,在校學生41722人,較上年下降 5.3%。其中:小學在校學生20387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8525人。普通中學中普通初中在校學生10943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582人。
人文環境
人口民族
民國三十年(1941),華縣有29750戶,127769人。其中:特戶379,人口4317人。
1953年,華縣總戶數39101戶,總人口為170985人。其中:男85192人,女84793人。在校學生29636人,其中:中學3057人,小學26579人。
1964年,華縣總戶數為44181戶,總人口為216985人。在總人口中,男性110562人,占總人口55.57%,女性106423人,占總人口44.43%。非農業人口12922人,占總人口的5.96%。
1981年,華縣總戶數為63874戶,總人口297447人,在總人口中,男性151915人,占人口總數的51.07%,女性145532人,占人口總數的48.93%。在總人口中,大學文化1866人,高中文化28352人,初中文化80257人,小學文化104588人,文盲和半文盲為52274人。
2010年,華縣總人口359092人(其中公安戶籍人口為347913人)。全年出生人口3765人,人口出生率10.51‰;死亡人口1882人,死亡率5.25‰。人口自然增長率5.26‰,計生率98.9%。
民俗文化
社火
指民間節日遊藝活動的高蹺、芯子、蹦鼓、旱船、走馬、焰火等。高蹺是以數尺結實而輕便的木杆做拐子,上端尺許有腳踏板。演員腳踏木拐,以布條扎膝下,演員多扮演傳統劇目角色。表演時一字縱排,邊走邊舞,技藝高超者能「雙足停立」、「單腿連套」等,丑角表演者前後穿梭戲鬧,增添歡樂氣氛;芯子又叫鐵芯,分支岔立,高約數丈,表演者多為少年或兒童,扮演傳統戲劇人物形象,佇立鐵芯頂端,一幅芯杆及表演者為一台。芯子有背芯子和抬芯子之分,背芯子,芯杆由一壯漢背負;抬芯子,芯杆由若干彪漢抬起行走,表演者在行進中作動作,具有靜中有動的驚險特色。
皮影
又稱燈影,在燈下以獸皮刻制的影人演戲而得名,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戲劇之一。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遠源流長,深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陝西皮影在中國久負盛名,皮影製作的精美是一個重要原因,陝西皮影分為東路皮影和西路皮影,東路皮影以華州製作的最為突出。其特點是:刀工精細、線條明暢,設色艷麗,所雕帝王宮殿、佳人鄉閣、才子書房、軍營帥帳、桌椅門窗、花木怪石,無不逼真;文臣武將、才子佳人、工農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動。
秧歌
秧歌流行於赤水郭村、南會、蔣家,以及東陽、高塘一帶,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渭南傳入。由於渭南、華縣秧歌有一定的血緣關係,故一般慣稱「渭華秧歌」,也稱「華州秧歌」。秧歌曲調委婉悠揚,最擅長表現喜劇性內容。紀錄整理的秧歌曲調有40多首。華縣秧歌還吸收迷胡、花鼓音樂的某些旋律。秧歌最初是一種地攤子式的就地演唱,演唱比較簡單,只有鑼鼓、鑔間奏,沒有弦樂。[6]
旅遊名勝
少華山森林公園,位於關中平原東部,華州城區東南7公里,坐落於秦嶺北麓,因道教名山少華山得名。公園由少華峰、潛龍寺、紅崖湖、石門峽、密林谷五大景區組成,總面積6300公頃。少華山森林公園匯聚名山秀水,兼融道、佛兩教,是以避暑度假和休閒娛樂為主題,集高山攬勝、森林遊憩、幽谷尋奇、科學考察、宗教活動等為一體的省級山嶽型森林公園。少華山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以其險絕高峻與華山並稱"二華"。少華山自古有名,從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一直到現代的《中國名勝大辭典》,古代文人如東漢的張衡,唐代的張喬、杜牧等,寫過許多吟頌少華山的寺詞和文章。名著《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的許多故事就發生在少華山。歷代封建帝王曾在山上興土木。
遺址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附近,地處華山腳下,渭河南岸。1958~1959年黃河水庫考古隊陝西隊華縣分隊兩次進行發掘。泉護村遺址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主要內容,是該類型一處頗具代表性的遺址;泉護村廟底溝類型(即泉護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包含繪有兩種花卉圖案、一種鳥形圖案的彩陶盆(缽),並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蘆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5種陶器特徵鮮明,從早到晚發展的連續性清楚,階段性明顯,可分為3個階段,經過了「成熟、轉折、退化」的全過程。在該類型遺存中,發現有半地穴式方形房基,帶斜坡或台階、坑底有燒灶的「居穴」,兩、三座一組的橫穴式陶窯群等主要遺蹟。
蘊空禪院
蘊空禪院,位於華州區大明鎮政府西南3公里的蘊空山北麓。相傳,始建於東漢,舊名「雲寂寺」。禪院有大殿3間,內供釋迦主尊及文殊、普賢二菩薩。大殿右前側有廊房6間供僧侶食宿之用。禪院南端有一仿木樓閣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寶塔相伴。
李元諒碑
李元諒碑現存於華州區人民政府院內。高4.45米,寬1.57米,厚0.41米。碑頭為六螭首,雕刻雄健,碑側雕飾蔓草花紋。碑文共32行,每行65字,李彝篆額,張哲撰文,韓秀弼書。篆額書日:「大唐鎮國軍陝西節度使右僕射李公懋功昭德頌」。該碑在明萬曆六年(公元l578年),知州石元麟自廢署草莽中移置現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渭華起義紀念館
渭華起義紀念館坐落在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高塘塬上,這裡地勢挺拔,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南接秦嶺,北臨渭水,川塬起伏,溝壑縱橫,糧豐林茂,人傑地靈。它與雄偉高大的渭華起義紀念塔相映生輝,是陝西省委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廣大人民群眾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一年後,由省、市、縣人民政府先後撥巨款對舊址進行了維修。一九八五年八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同意,陝西省委批准在渭華起義舊址建館修塔。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渭華起義六十周年紀念活動之際,塔館建成並對外開放。[7]
著名人物
鄭桓公,西周時鄭國的建立者,周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分封於鄭(今陝西華縣),安撫周民,深得百姓愛戴。周幽王時任王室司徒。今有其墓位於華縣城內。
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宋華州人。不畏權貴,剛直不阿,力主抗遼,建樹頗多。被封為萊國公。著有《寇萊公集》傳世。
李元諒,唐德宗時任華州刺史兼鎮國軍節度使。祖籍安息。在平定「朱泚之亂」時屢立戰功。現有功德碑《李元諒碑》存世。
郭子儀,唐代著名軍事家。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擊敗史思明,因功升中書令,人稱「郭令公」。後又晉封汾陽郡王。身擔國家安危二十多年,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之功。
王忠嗣,唐朝華州鄭縣人。其父王海賓,豐安軍使,以驍勇著稱,後與吐蕃作戰犧牲。王忠嗣時年9歲,唐玄宗以其父死於國事,而將他收養宮中,並賜名「忠嗣」。
潘自力,華縣棗園村人。渭華起義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曾任寧夏省委、省政領導、陝西省委書記等職,出任駐朝鮮、印度、尼泊爾、蘇聯等國特命全權大使。為中共八屆候補中央委員。
楊鍾健,華縣龍潭堡人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傑出的古生物學家,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高克林,華縣程高村人。參與組織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主任。曾率軍抗美援朝。後任中共西北局常務書記、山西省委書記、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人民法院副院長、人大常委會主任委員。
胡璉,華縣會同坊北會村人。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曾任蔣介石嫡系部隊第十八軍軍長,第十二兵團副司令。1949年去台灣後,擔任過金門防衛軍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及「總統府」戰略顧問,並晉升為一級陸軍上將。
鍾師統(1913-2001),華縣人。1927年入中國共產黨。後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晉綏軍區政幹部學校政治部主任、西北軍區軍政大學副校長。建國後,歷任四川省文教委員會主任,北京體育學院黨委第一書記,北京體育學院院長、名譽院長,全國體總主席,中國奧委會主席。是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段學復(1914-2005),數學家。華縣人。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數學碩士學位。1943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在該校做研究工作。1946年回國後,曾任清華大學教授、數學系主任。建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數學力學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