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蔡廓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史·蔡廓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原文
蔡廓,字子度,濟陽考城人。廓博涉群書,言行以禮,起家著作佐郎。以方鯁閒素,為武帝所知。再遷太尉從事中郎,未拜,遭母憂。性至孝,三年不櫛沐,殆不勝喪。宋台建,為侍中,建議以為:「鞫獄不宜令子孫下辭,明言父祖之罪。虧教傷情,莫此為大。自今但令家人與囚相見,無乞鞫之訴,便足以明伏罪,不須責家人下辭。」朝議從之。
世子左衛率謝靈運輒殺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糾免官。武帝以廓剛直,補御史中丞。多所糾奏,百僚震肅。時中書令傅亮任寄隆重,學冠當時,朝廷儀典,皆取定於亮。亮每事諮廓然後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終不為屈。遷司徒左長史,出為豫章太守。征為吏部尚書。廓因北地傅隆問亮:「選事若悉以見付,不論;不然,不能拜也。」亮以語錄尚書徐羨之,羨之曰:「黃門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復厝懷,自此以上,故宜共參同異。」廓曰:「我不能為徐幹木署紙尾。」遂不拜。干木,羨之小字也。選案黃紙,錄尚書與吏部尚書連名,故廓言署紙尾也。羨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權要,徙為祠部尚書。文帝入奉大統,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至尋陽遇疾不堪前亮將進路詣別廓謂曰營陽在吳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諸人有殺主之名欲立於世將可得邪
廓年、位並輕,而為時流所推重,每至時歲,皆束帶詣門。奉兄軌如父,家事大小,皆諮而後行,公祿賞賜,一皆入軌,有所資須,悉就典者請焉。從武帝在彭城,妻郗氏書求夏服。廓答書曰:「知須夏服,計給事自應相供,無容別寄。」時軌為給事中。元嘉二年,廓卒。武帝常云:「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譯文
蔡廓字子度,濟陽考城人。蔡廓博覽群書,依照禮節說話做事,(被朝廷)從家中起用為著作佐郎。以方正鯁直安閒純樸為武帝所賞識。兩次升遷為太尉從事中郎,還沒到任,遇到母親去世。他性情極為孝順,(服喪期間)三年不梳頭洗髮,幾乎難以禁受喪事之悲。南朝宋的中央官署建立後,他擔任侍中,他建議「審訊囚犯不應該讓子孫提供證詞,不宜讓他們明白地說出父親祖父的罪過。敗壞風氣,傷害情感,沒有比這更厲害的。從今以後,只讓家屬與囚犯相見,只要他們沒有請求複審,便足以說明他們已經認罪服法,不需要責令家人提供證詞。」朝廷討論並聽從了他的意見。
世子的左衛率官謝靈運擅自殺了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因為對他不加糾察而被免官。武帝因為蔡廓剛直,讓他補位就任御史中丞。他糾察並上章彈劾了許多人,百官及其僚屬因懾於威猛之政而風氣肅然。當時中書令傅亮被委任託付以重要職位,而學問在當時首屈一指,朝廷的儀禮典章,都是由傅亮決定的。傅亮常常是先向蔡廓諮詢然後實行,傅亮的意見如果有不同,蔡廓也不因此最終屈從。後升任司徒左長史,出京擔任豫章太守。他被徵調為吏部尚書。蔡廓通過北地的傅隆問傅亮:「銓選官員的事如果全部把(它)交給我,我就沒什麼可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不能接受這一職務。」
傅亮把這話告訴給錄尚書徐羨之,徐羨之說:「黃門郎以下的事都交給蔡廓辦理,我們不再考慮;由此以上的事,本來就應該共同研究參考不同意見。」蔡廓說:「我不能因為徐幹木在紙尾上署名。」於是沒有上任。干木,是徐羨之的小字。銓選官員考察官員用的黃紙,錄尚書與吏部尚書需要在上邊聯名簽署,所以蔡廓說是在紙尾上署名。徐羨之也因為蔡廓太剛直,不想讓他身居權要地位,調他擔任祠部尚書。宋文帝入京繼承了皇位,傅亮率領百官迎接,蔡廓也一同前往。蔡廓到了尋陽,恰逢生病不能前進,傅亮將要繼續趕路,到他那裡告別。
蔡廓對他說:「營陽王在吳地,應該優厚地予以侍奉,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你們諸位有殺主的惡名,你們還想在世上立足,將可能嗎?」蔡廓年齡和官位都不大,卻被當時的名流所推崇敬重,每當到了時令年節,都恭敬地束好衣帶到他家裡拜望。他侍奉兄長蔡軌如同侍奉父親,大大小小的家事,都是詢問兄長以後再做,從公家所得的俸祿和賞賜,全都交給蔡軌,有時需要花費,全都是到主管人員那裡去申請。他跟隨武帝在彭城,妻子郗氏寫信向他要夏天的服裝。蔡廓寫信回答說:「我明白你需要夏服,估計兄長給事中自然會給你提供,不用另寄。」當時蔡軌擔任給事中。元嘉二年,蔡廓逝世。高祖曾經說:「羊徽、蔡廓可以與三公平等看待。 [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