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英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盧英華 | |
---|---|
出生 |
1901年 山東昌邑 |
逝世 | 1984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著名按摩專家 |
盧英華(1901-1984),義名顯貴,山東省昌邑縣人。著名按摩專家。1933年起在北京市行醫,1954年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參加工作。管理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按摩科主任醫師,北京中醫學會理事。從醫50餘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內科、婦科和兒科疾病。主要著作有《中醫按摩學》(上、下)等。 [1]
生平簡介
盧英華,義名顯貴,山東省昌邑縣人,生於1901年,卒於1984年。著名按摩專家。1933年,考取醫師資格,正式掛牌行醫。1950年,參加第一期中醫學習西醫進修班。1953年,在北京南苑西紅門開辦聯合診所,任所長。1954年,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推拿科主任。 [2]
學術思想
盧英華的按摩手法,以指針法為主,按壓法、揉捻法、振顫法、捏法、掐法、摩法等為輔。
治療內科疾病(胃下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便秘、急慢性胃炎、高血壓、糖尿病等),外科疾病(肩關節周圍炎),婦科疾病(產後初期乳腺炎、閉經等),兒科疾病(疳積、肌性斜頸、小兒遺尿症等),效果顯著。
指針法就是用手指代替針,在經絡穴位點按的方法,又稱為點穴按摩,是他最常用的治療手法。按壓法是用手掌或手指肚按壓在身體局部,垂直向下施加壓力的方法。揉捻法是用手按壓身體某部並呈圓形或橢圓形向前運動的按摩方法。
振顫法包括兩層含義,一種是用手指或手掌按於施術部位進行比較粗大的振法(又稱抖法),另一種是用手指或手掌按於施術部位進行細緻的振動,振顫的動作會使作用深達機體內部增加按摩的效果。
捏法是用手指捏起肌肉或皮膚的一種手法。掐法是用手指甲刺激經穴的一種方法,這種手法在病情急重,而身邊又無針藥的情況下使用。摩法又稱為按撫法,是用手在體表輕摩而過,用力輕柔,病人感覺非常舒適。
臨床經驗
消化道潰瘍屬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體質瘦弱,虛證居多。按照"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理應採用補法。但盧英華認為,有病必有邪,雖然多屬虛證,但不能忽略祛邪。對於虛證,少瀉多補。對於實證,多瀉少補。
治療消化道潰瘍病的按摩手法各家雖有所不同,但指導原則不外乎四診八綱和經絡學說。通過按摩達到疏通經絡氣血,散凝結,調寒熱的目的。所取之穴以募穴、俞穴、合穴、會穴為主,多在脾、胃、膀胱、肝、膽、任脈等經取穴。
常用穴位如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膏盲、肝俞、脾俞、胃俞、章門、公孫、照海等。另外,他發現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大多於右肩膏肓穴、風門穴處有壓痛,將此壓痛點多次點按、散結之後,上腹疼痛就會明顯減輕或消失。
治療消化道潰瘍的具體步驟有三:第一,患者取仰臥位,醫生立於患者左側,五指伸開平放在患者腹部,先行輕柔按撫,使腹部鬆弛疏散,當患者適應以後再對穴位進行點穴按摩。可先用上、中、下脘止痛,然後移向氣海、關元穴,用拇指點按數次後再用振顫法調和氣血。
腹部按摩完畢,用指針法按足三里穴(左側)。第二,患者左側臥位,面向醫生,醫生左手放在患者腹部瀉章門穴,右手用按法瀉肩井、大椎、風門、肝俞、脾俞、胃俞等,最後再補下肢足三里(右),瀉陰陵泉,點按合谷、公孫等。
此時在背部能找到壓痛點進行松解。第三,患者如有失眠、心慌、頭暈等現象,可用指針法取印堂、勞宮、巨闕穴。然後,醫生右手平放在患者顳側,用拇指以按法由太陽穴至頭維穴進行數次導引,可起到安神、鎮靜、強心的作用,最後再用指針法補陽陵泉。
影響
盧英華在中醫按摩理論的總結以及臨床經驗的積累方面成果顯著,其實踐經驗被廣泛推廣。現在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推拿科就是繼承了他的按摩手法和臨床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