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餅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壓縮餅乾用膨化粉製成。壓縮餅乾具有香酥脆、不吸水變軟的特點。由於膨化時經高溫高壓滅菌清毒,適宜長期保管和運輸。用塑料袋包裝既衛生又方便,很適於軍需用。[1]
製作方法
原料配方
膨化粉5公斤、白糖1公斤、花生油1公斤、食鹽50克、芝麻250克、水530克
具體步驟
配料前先測試膨化粉的含水量,以便掌握水量,然後進行調粉。先加油,調勻後,再加水,攪拌均勻。調粉時溫度不能太低,否則易結塊。粉溫最好在145~145℃為宜。粉調好後進行壓模,模的規格為4×8厘米,高7.5厘米,壓力90公斤/厘米2,每塊重62.5克,每兩塊裝一包,標準重125克。成品含水量不超過6%。其它操作方法與一般生產餅乾方法相同。
注意事項:膨化粉顆粒不能太細,如果太細,溫度太低,調粉時易於結塊。各種糧食膨化粉的體積不同,壓制時壓力也應不同。其壓力大小應該是使產品的體積和重量不變。用油的品種也應有所選擇,以便更好地貯存。
耐餓原因
雖然同樣是麵粉製作的餅乾 但是因為質地比較緊密 使用膨化劑使其含水量降低 而且不易吸水 使餅乾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補充體力的成分)在相同的體積下含量更多 所以使其更加耐餓。
歷史
餅乾(Biscuit)的最簡單產品形態是單純的用麵粉和水混合的形態,在BC40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古墳中被發現。現代餅乾產業是由19世紀時因發達的航海技術進出於世界各國的英國開始的,在長期的航海中,麵包因含有較高的水份(35%-40%)不適合作為儲備糧食,所以發明了一種含水份量很低的麵包--餅乾。
那是在一百五十多年以前,有一艘英國帆船在航行到法國附近的比斯開灣時,忽然天空狂風大作,帆船因此迷航擱淺,且又被礁石撞了個窟窿,頓時海水灌進了帆船。這座島上沒有什麼東西可拿來充飢,而船員們飢餓難忍。這時,一個船員想到,帆船里有麵粉、砂糖、奶油。於是船員們又劃着小舢板來到帆船上,把被海水浸濕的麵粉、砂糖、奶油等運到小島上去。然後,他們就用麵粉拌着砂糖、奶油,捏成一個個小麵團,再放到火上烤熟了吃。不幾天船員們遇救回國,為了紀念這次遇難,他們用同樣方法烤了許多小餅分給周圍的人們,大家十分喜歡吃。就這樣以"比斯開"這個名稱命名的小餅就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