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生動物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原生動物學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英文名稱:Protozoology,研究原生動物的學科。開始於17世紀下半葉,荷蘭人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報告用他發明的顯微鏡觀察到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常見,對人類也很有關係,因為它可引起一些疾病如瘧疾、阿米巴痢疾和非洲錐蟲病(昏睡病)等。某些稱為有孔蟲的原生動物具有大量化石,地質學家常用以輔助確定含油地質層。原生動物亦為細胞及分子生物學的實驗生物。

開拓者

張作人,動物學家,教育家。中國原生動物細胞學、實驗原生動物學的開拓者。長期從事生物學教學和原生動物學研究,建立了一套原生動物細胞學的實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用人工手術方法獲得能正常遺傳的雙體原生動物,培養了許多生物學人才。

張作人,原名念恃,號覺任。1900年2月21日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父親張倚曾任中學校長、醫生。母親在家務農。張作人5歲開始隨祖父、父親讀《古文觀止》等書,對草蟲有特別的興趣。10歲時考上泰興縣高等小學,他的作文曾得到老師的好評。1913年進南京第一中學讀書。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部,在學期間深受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和丁文江的「學科之間互相依賴」、「學科學,不可學人家的成果,主要是學人家獲取知識的方法」等思想的影響,1921年畢業時已是一位有自己觀點的年輕博物學工作者了。

大學畢業後,由泰興縣出資去日本東亞高等預備學校讀書。但他在日本經過短期考察,認為當時日本多照搬歐美一套,自創的科學理論不多,不如直接去歐洲留學,於是從日本回國。為籌措赴歐留學經費,他先後在淮安江蘇第九中學和海州江蘇第八師範任博物教員。1923—1925年又相繼在上海中國公學、上海大學、大夏大學任教授,講授生物學、達爾文主義等課程。他講課生動,聽課的學生很多。

1927年赴歐後,先在法國學習法語,同時在巴黎自然博物館研究鳥類分類。1928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動物研究所留學,他挑選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纖毛蟲做研究材料,完成了「培養液對細胞核的影響」和「棘尾蟲分裂期間核質關係」兩篇論文,於1930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

同年夏天他去法國奧斯科夫海洋生物研究所,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一篇高質量的論文,受到著名原生動物學家E·chatton的讚賞。之後轉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生物研究所工作並攻讀博士學位,1932年完成「培養液中的細菌對草履蟲內生殖的影響」,獲得法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1932年,張作人受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羅宗洛電邀回國,被聘為中山大學生物系教授,1937年起兼任生物系主任。1948年,出任中山大學訓導長。此後張作人因保護進步學生、營救教師,於1949年7月被捕入獄,關押50餘天。釋放後,他到海南、香港避居。在香港時,越南、新加坡、美國先後以高薪聘他,但他懷着報效祖國的希望,一一拒絕。

1950年,張作人由上海市市長陳毅電邀回滬,任同濟大學教授兼動物系主任。1951年秋同濟大學動物系和植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他便隨任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1976—1981年任生物系主任,此後任名譽系主任。1957年他兼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3—1980年兼任上海自然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動物館館長。他還於1962—1988年任第三、四屆上海市政協委員,第五、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

張作人作為發起人之一,於1934年參與創建中國動物學會。1981年他與其他原生動物學家一起,創建中國原生動物學會,先後擔任理事長、名譽理事長。1954—1982年擔任上海市動物學會理事長,1978—1984年擔任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張作人在198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自工作至退休近70年間,始終未離開過教育崗位,並一直從事原生動物學研究,為我國的教育和科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