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葉文虎 | |
---|---|
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 |
出生 |
1939年2月 江蘇淮陰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北京大學流體力學專業 |
知名作品 |
葉文虎,男,漢族,1939年2月生,江蘇淮陰人,1987年6月加入致公,1962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畢業(北京大學流體力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1]。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第十屆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
目錄
人物簡介
葉文虎,致公黨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3] 。
葉文虎 男,漢族,1939年2月生,江蘇淮陰人,1987年6月加入致公,1962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畢業(北京大學流體力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09-1962.09 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流體力學專業學生;1962.09-1969.09 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助教;1969.09-1971.10 在江西"五七"幹校勞動;1971.10-1985.07 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助教、講師、室主任;1985.07-1993.12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96.06-1997.11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01.03致公黨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任北京市第十屆政協副主席。
十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工作職務
1956.09-1962.09 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流體力學專業學生
1962.09-1969.09 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助教
1969.09-1971.10 在江西"五七"幹校勞動
1971.10-1985.07 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助教、講師、室主任
1985.07-1993.12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93.12-1996.06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96.06-1997.11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97.11-2001.03 教授
2001.03以後 致公黨中央常委、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屆政協副主席。
人物經歷
青少年時期
葉文虎1939年2月出生在江蘇蘇北。在鎮江一中上學時,他不但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其他興 趣也很廣泛,就是體育運動,他也有強項,鉛球、手榴彈都是全市中學生運動會第一名。但 是 高中畢業前夕,有些同學被選作留蘇預備生,卻沒有他;空軍來招噴氣機駕駛員,他雖然體 檢合格,也沒被錄取;後來他要報考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又不批准他報名。少年氣盛的葉 文虎以為這是別人瞧不起他,於是就下定決心報考一個最難考的專業"給他們看看"。在這 種思想驅使下,他報考了北京大學數學系,而且是第一志願。為此,家裡人很生氣,說他一 定考不上。結果,他考上了北大,不僅在鎮江一中獨一無二,而且數學還考了個滿分。
開學不久,葉文虎發現學習純數學,與他想從事應用理論研究的興趣極為不合,於是在"為 祖國航空事業貢獻力量"的願望的推動下,他提出了改學力學專業的申請。系領導根據他的 一再懇求,破例批准他改學力學專業
1960年暑期,已在北大學習4年的葉文虎受領導指定和其他五位同學一起跟隨周培源教授學 習湍流理論。這一"指定"令葉文虎獲益良多。
在濟南作學術報告
那大約是葉文虎師從周培源的第一年,作為北大副校長兼數學力學系教授的周培源,要求葉 文虎去查閱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流體力學鼻祖雷諾1883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管道流動中從層流 到湍流運動變化的論文,那是世界上第一篇關於湍流運動的經典作品。葉文虎費了很大勁才 在圖書館的一本雜誌合訂本上找到了那篇文章。但那寫
葉文虎 | |
---|---|
葉文虎在政協十屆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 |
於七八十年前的英文文章,他根本看 不懂,就是對照字典把一個一個單詞翻出來,也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周先生不管這些, 要求他要弄明白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問題,描述了什麼現象,提出了什麼理論。葉文虎花了 幾個月時間,到處求教,總算弄懂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並能用數學公式一步步推算出來。他 自認為已經很不錯了,但周先生又要他從另一個角度,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論證這個結論,並 在全班同學面前講出來。他當然說不出來。周先生說,你按雷諾的邏輯推理,當然都是對的 了。你為什麼不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他的結論是否也是對的呢?你能不能用別的方法也能得 到這個結論呢?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什麼啟發?如果讓你在這篇文章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研究 ,你準備做些什麼?這一連串的問題,葉文虎一個也答不出來。周先生又說,你這樣看論文 怎麼能算是"看論文"呢?頂多只能算是認字、念文章,因為你沒有去思考問題。當時,葉 文虎感到面子上非常過不去,但過了很久以後卻驚奇地感到,周先生指導的這種思考方法, 使自己茅塞頓開。以後,他不論讀什麼文章,都自然而然地注意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用 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當時他想的倒也很簡單:就怕周老師再給他提出那麼多問題, 答不出來怪難為情的!古人說:"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從那以後,他便慢慢養成了一種 多思與反思的習慣。所以他非常自信地說:"現在,任何一種思想、理論或社會風氣都不大 可能束縛住我的思考。這都是周老教育薰陶的結果。看上去他好像並沒怎麼作具體指導,而 實際上他是在引導學生去建立科學的思維和作風。周老不愧為科學教育的巨匠。"
大學時代
葉文虎1962年的大學畢業論文也是在周培源先生親自指導下做的。周先生打開一本1934年出 版的流體力學權威哥爾德斯坦汀寫的書,對他說:"你看,這個公式是錯的,你去研究研究 ,把它改過來。"這就是一個畢業論文的題目。葉文虎看了半天,也沒看出錯在什麼地方。 周先生說:"你是搞科學的,不要怕權威嘛。你瞧,他的方程是二階的,解是三階的,這不 是錯誤嗎?"葉文虎回去沿着書上公式的來龍去脈一步步推導,還是沒有發現怎麼出的錯, 可結果確實又是錯的。他弄不明白,又去找周先生。周先生還是那句話:"你怎麼老是迷信 權威啊?再去研究研究。"別人的畢業論文大都寫出來了,葉文虎雖也寫了不少,但最終也 沒能解決周先生提出的問題。然而,他的畢業論文卻被周先生通過了。
科研階段
1962年葉文虎大學畢業,留校擔任助教,主要從事湍流理論和實驗的研究。他曾承擔湍流實 驗室的籌建,還曾到武漢電子儀器廠去參加我國第一台湍流測量儀的試製等等。由於"文化 大革命",許多教學與科研工作被中斷了。他本人因為是'修正主義苗子"而受到歧視,更 因家庭出身和海外關係而受到衝擊,並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幹校"勞動鍛煉"。
1971年底,林彪事件之後,他回到北京。今後怎麼辦?路應該怎麼走?成了縈繞在他心頭的一 個大問題。正當他傍徨、苦悶之時,機遇來了。
1973年8月,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我國第一次環保大會。會後,北京市環保辦籌備開展北 京西郊環境質量評價項目的研究,特請周培源先生參加。周先生因為忙,派葉文虎代表他出 席。通過對項目的論證,葉文虎驚奇地發現:從力學的角度看,大氣中污染物的遷移、擴散 和湍流理論有着密切的關係。他想,若用湍流理論來研究大氣污染的問題,是大有用武之地 的。他把出席會議的情況和自己的這一想法向周先生作了匯報,周先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 並鼓勵他大膽地去實踐。連他自己也不曾想到,從此,他便同環境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葉文虎常說自己比較笨,命也比較苦,所以做事情常以10年為單位。早在1974年,他就提出 了建立"環境空氣動力學"分支學科的建議。結果,花了10年的時間,才有所成就,才被國 內科學界所接受。想當初,他還只是一個助教,他提出建立"環境空氣動力學"的理論時, 曾被一些人嗤之以鼻。當時他曾不止一次地反問自己:大氣中污染物的遷移,不屬於空氣動 力學的範疇,又應該歸屬於哪個學科?經過長時間反覆的思考,他認為,以研究氣態粒子在 空氣中傳輸規律為目的的"環境空氣動力學",同以研究飛行物與空氣的相互作用力為主要 內容的傳統空氣動力學,是有着重大差異的。他堅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環境空氣動力 學"必將會發展成為一門新的分支學科。於是,在很多人反對和阻撓的情況下,他勇敢地堅 持研究下去。
此後,他便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作了一些試驗,寫了一些關於環境空氣動力學方面的文章 ,並在有關環境保護的雜誌上和會議上宣傳自己的觀點。當時的北京市環保辦副主任江小珂 聽了他的論點很感興趣,特意到北京大學來看了他們的"實驗室"。她說:你們的研究工作 很有意義,但儀器設備太簡陋。你打個報告給我,我提交環保辦討論,批給你一點資金。於 是,葉文虎很快便得到了100萬元人民幣的支持。一個小助教,一次能拿到這麼多經費,這 在北京大學來說,還是"文化大革命"以來的第一次。隨後,他又爭取到校領導的直接支持 ,再次從教委要到14萬美元的外匯,用來購買儀器;學校領導還調來了五名教員,協助他籌 建環境空氣動力實驗室--環境風洞。他和同事們自己動手設計圖紙,自己動手製作專用儀 器、設備,並用換工的辦法請二機部、六機部來幫助修建。到1984年,實驗室終於落成,並 開始運轉。在他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實驗室已先後完成上百項有關環境空氣動力學 方面的研究課題和任務。
從1974年到1984年的10年間,葉文虎為創立"環境空氣動力學"分支學科而奮鬥,終於以環 境風洞的建成告一段落。其間,他和同志們遇到的艱難困苦和辛酸,是難以用語言和文字來 形容的。更令人敬佩的是,在這10年間,他在開展環境科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同時,還參 與了大量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作為講師,他曾應邀擔任了電力部環保辦公室的顧問;以後 又接受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的委託,主持舉辦了我國第一屆"高級環保科技幹部培訓班"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葉文虎在科學上的創見。終於被實踐所證實,他的辛勤勞動也終於為 社會所接受。於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卷》編委會特地邀請他撰寫"環境空氣動力學 "這一詞條。有趣的是,他在撰寫這一詞條時才發現,1982年英國出版了一本由斯考勒編寫 的《環境空氣動力學》,從書名到內容,都和他葉文虎的提法驚人的相似。所不同的是,葉 文虎提出"環境空氣動力學"的觀點和內容的時間,比斯考勒出書的時間早了7年。然而, 作為局外人,也許很難想到,這意味着什麼?當時他為什麼就不能著書立說,創建中國自己 的《環境空氣動力學》呢??
葉文虎 | |
---|---|
北京奧組委委員葉文虎致辭 |
從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則是他為創立"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而奮鬥的10年。
1982年,根據國際國內環保事業發展的需要,北京大學領導層決定將全校熱心於環境科學事 業的學者教授組織起來,成立"環境科學中心",任命葉文虎為該中心常務副主任。到1985 年,學校又決定將其定為"以實為主,虛實結合"的教學、研究機構,責成葉文虎負責組建 工作。該中心設有環境化學、環境空氣動力學、環境生物學與生態學、環境地學、大氣環境 學、環境法學等研究室,按照葉文虎的學科背景和研究經歷,似乎他應該繼續主持環境空氣 動力學研究室。但誰也沒有想到,他卻力主設立"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室,而且迅即將此 寫進了當年北大的研究生招生簡章。?
從事環境科學工作的人都很清楚,"環境規劃和管理"專業,要涉及到理、工、文許多學科 的內容,創辦的難度很大。葉文虎原本是學數學力學的,他為什麼又力主並親自"改行"去 "闖"辦一個新專業呢?殊不知,葉文虎有他經過深刻思考的獨到見解。他認為,環境問題 是一個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解決環境問題必須把不同學科的思想、 理論、方法綜合起來。而以解決環境問題為最終目標的環境科學,其最大特點是它的綜合性 。因此,必須去研究這方面的科學,必須去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從另一方面來講,環境問題 是工業文明時代經濟發展的伴生物。因此,解決環境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規劃和管理好人 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活動。由此可以推斷:"環境規劃與管理"必將成為環境科學的一門主幹 專業,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
然而,他這一次的"標新立異",不僅又招來了一些人的反對,而且遇到了許多更加難以克 服的困難。首先,在國家教委規定的理科專業目錄和研究生專業目錄中,沒有這個專業。因 此,不能隨意開設。但是,葉文虎發現,在教委規定的工科專業目錄上,卻有一個"環境規 劃與管理"的試辦專業。他想:既然工科可以試辦,理科當然也可以試辦。於是,他就以此 為依據,義無反顧地工作起來。他先是從校內外聘請了一些教授來兼課,同時又從年輕教師 中選拔人才進行培訓。很快就成立了這一研究室,編寫了講義,招收了學生。
多年勤奮的工作,使他在國內環境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國家教委在1990年成立理科環 境科學指導委員會時,就在理科的專業目錄中增設了"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葉文虎也被 聘請為該指導委員會的成員,併兼"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組組長。於是,這隻"文虎"從 此"如虎添翼",才華得到了更充分的發揮。此後,他帶領全國開設"環境規劃與管理"專 業的學校的老師們,共同論證了該專業的基本培養規格,制定了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並親 自帶領一部分專家學者編寫了《環境質量評價學》與《環境管理學》。在他的影響下,當前 全國已有十幾所學校,包括北大、南大、南開、武大、中大、吉大、浙大、華東師大、東北 師大等9所國家教委直屬學校,開設了這一專業,並培養出一屆至幾屆本科生,適應了環保 系統對這類人才的需求。而在這方面指導博士研究生的導師,當前仍然只有葉文虎教授一人 。從1985年至今,他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已有40餘名、博士研究生10餘名。
倡建環境空氣動力學分支學科花10年,創建環境規劃與管理專業,又是一個10年。當前,他 的表已進入了第三個10年,新的里程又在等待着他。
理論內容
簡介
人類文明,如何認知。以往的研究同樣是對人類文明這個詞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我這兒只舉出一種來,比如史學界的專家普遍認為:文字、青銅器和城市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也就是在這之前無所謂人類文明。這只是一種看法,實際上把文明和野蠻作為兩個認識的判決。我個人認為,人類文明是人類生存方式抽象表述,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和組織方式,就構成了這樣的文明,換一種生存方式,就構成了另外一種文明,所以從人類生存方式的變化裡邊可以察知人類文明的演變。由於人類的社會生存方式與社會的價值觀體系存在着互動關係,因此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在人類文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時期就會形成不同的主流的價值觀。
由於自然環境同時支撐着人類社會中人口生產活動和物質生產活動,因此我們需要從連接人口生產、物質生產和環境生產的物質流動狀況的變化中去考察人類生存方式的變化和人類文明的演變。
人類文明的演替
過去經常把經濟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習慣地說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實際上經濟基礎還有基礎,上層建築除了經濟以外同樣還有基礎,所以這些基礎的基礎就是自然環境,所以這三者環境、經濟、社會構成了一個整體,而不能夠把環境割裂於社會與經濟之外,所以環境社會系統如果用最簡單的畫法就是這樣一個圓,自然環境是分母,人類社會是分子,經濟是人類社會裡邊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圖向大家展現的是人類文明在不同時期物質流動的狀況,如最裡面稱之為原始文明時代,人類從自然界索取,索取完了就消費,消費完了就棄置。到了農業文明時代,就多了一個鏈條"加工"這個環節,由於發明了火,由於冶煉金屬,所以人類向自然界索取以後就開始進行加工活動,然後才提供給消費,再棄置到環境中。到了工業文明時代,應該說又多了一個鏈條,除了"加工"以外,多了"流通"環節。工業文明時代,流通、交易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着極大的作用、巨大的影響,簡單看起來可以這麼說,迄今為止人類文明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再到工業文明,如果從物質流的鏈條上來看,實際上每前進或者演變到另外一個新文明的時候,多了一個環節。下邊的問題是,現在處在最外層的流動體系裡邊,這種流動體系又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問題。
視頻
北大葉文虎教授在莫厘中學的四詞箴言2019-05-31
參考來源
-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簡介:葉文虎 ,新東方在線, 2015-10-08
- ↑ 我校敦聘北京大學葉文虎教授為客座教授 ,福建師範大學, 2016-09-09
- ↑ 葉文虎 ,名人簡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