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吉祥路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位於應元路以南,教育路以北。全長943米,寬13米。
歷史介紹
1920年,市政府擴建蓮塘街、洛城街、衛邊街和厚玉街,成爲蓮塘路和吉祥路。及後合併此二路,成爲現在的吉祥路。文化大革命時期,曾被命名為「教育北路」,1982年復名吉祥路。
道路旁著名建築
由北至南排列
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順序由北往南排列
越秀區
越秀區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是廣州老四區(越秀、東山、荔灣、海珠)之一,因越秀山而得名。區人民政府駐越華路183號。越秀區總面積33.80平方公里,總人口115.72萬人,本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市轄區之一,達平均每平方公里52834人,為全球同類行政區中第四。現為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廣州市人民政府駐地。
歷史
越秀區區域,是古代廣州城所在地。廣州作為歷代州、郡、縣治所和南越國都城,其行政中心,多在今越秀區範圍內。
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設南海郡,郡治番禺城就在今越秀區內。而越秀區的區域分屬南海縣和番禺縣。隋朝開皇十年,將番禺縣併入南海縣,唐朝長安三年重置番禺縣,現長塘街以西屬廣州城,文明路以北一小部分隸南海縣,余歸番禺縣管轄。五代時,劉岩建南漢國於嶺南,定都廣州,將廣州改名興王府,廢南海縣,並將其轄區併入興王府。宋朝開寶五年南漢滅亡後,番禺縣併入南海縣,屬廣州府治。宋朝皇祐三年,從南海縣分出番禺縣。將廣州城以廣州府署為中心點,西屬南海縣,東屬番禺縣,今越秀區再次分屬兩縣。明朝洪武三年,番禺縣置鹿步巡檢司,今越秀區轄區東部均屬鹿步巡檢司管轄。清末廣州第一次劃界,今越秀區區域在警界範圍內。光緒三十一年,巡警總局改組,今越秀區大部分屬老新城、東南關區域。1921年至1949年期間,今越秀區範圍大致屬於下列11區:西山區、德宣區、惠福區、靖海區、小北區、太平區、永漢區、東堤區、東山區、大東區和前鑒區。
而越秀區之名始於1950年6月,當時廣州市將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個區合併為越秀區,因區內有越秀山故名越秀。而當時惠福區、太平區、永漢區和大東區都在現越秀區地界內。1952年9月,越秀區改稱北區,而東區和部份中區都在今越秀區地界內。1960年7月,中區的8條行政街併入北區,合稱為越秀區。
2005年5月,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東山區的行政區域,白雲區的礦泉街道,天河區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楊箕和中山一2個居委會、沙東街道部分區域劃歸越秀區管轄。
行政區域
越秀區前身為西山區、德宣區、永漢區、小北區、東堤區、太平區、惠福區、靖海區。1950年6月,上述8區合併為4區;1952年9月,4區合併為兩區;1960年7月,兩區合併組成越秀區。
- 屬原越秀區的街道:流花街道、東風街道、洪橋街道、六榕街道、廣衛街道、光塔街道、詩書街道、北京街道、大新街道、人民街道。
- 屬原東山區的街道:東湖街道,因轄區內東山湖而得名;農林街道,以轄區內農林路命名;黃花崗街道,因街道內有黃花岡七十二烈士陵園而得名;大東街道,因地處廣州舊城大東門附近而得名;大塘街道,以轄區內大塘老街命名;珠光街道,以轄區內珠光路命名;白雲街道,以轄區內白雲路命名;梅花村街道,以轄區內梅花邨命名;建設街道,以轄區內建設新邨命名;華樂街道,以轄區內華樂街命名。
- 屬原白雲區的街道:礦泉街道。
- 屬原天河區的街道:登峰街道。
2013年3月15日,越秀區合併其中之八條街道,分別為:東風街道併入六榕街道;詩書街道併入光塔街道;大新街道併入人民街道;廣衛街道併入北京街道,上述新組建的均於即日完成掛牌[1]。
參考文獻
- ↑ 越秀八個行政街道合併 原22個街道調整為18個. 新快網. 2013-01-24 [2019-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