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若澤·薩拉馬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喬賽·薩拉馬戈)
前往: 導覽搜尋
若澤·薩拉馬戈
若澤·薩拉馬戈
原文名 José Saramago
出生 (1922-11-16)1922年11月16日
葡萄牙里巴特茹省戈萊加地區阿濟尼亞加
逝世 2010年6月18日(2010-06-18)(87歲)
國籍 葡萄牙
職業 記者、作家
知名於 獲得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
知名作品失明症漫記
復明症漫記

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葡萄牙記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里斯本圍困史》、《失明症漫記》、《修道院紀事》等。

199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極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的作品,我們得以反覆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1]

個人生平

1922年11月16日,若澤·薩拉馬戈出生在葡萄牙里巴特茹省戈萊加地區阿濟尼亞加一個無地赤貧農民家中,原名若澤·德·索薩。但出生證明上的姓氏被登記成了"薩拉馬戈",意思是野蘿蔔。

1934年,12歲的薩拉馬戈因沒錢交學費,讀不起普通中學,只好就進技校半工半讀,畢業後替人修車、開鎖,後全憑自學成才,以翻譯和寫專欄起家,躋身報界。

1944年,薩拉馬戈迎娶國營鐵路公司職工伊爾達·里斯,三年後產下獨女維奧蘭特。

1947年,薩拉馬戈出版處女作《罪惡的大地》。

1969年,在歐洲左翼知識分子大量退黨時,薩拉馬戈加入了葡萄牙共產黨。

1970年,在葡萄牙獨裁者薩拉查死去當年,薩拉馬戈與伊爾達·里斯離婚。

1974年4月,葡萄牙爆發了不流血的康乃馨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在葡萄牙取得成功。薩拉馬戈獲任《新聞日報》副總編,幾乎將其改造為葡共機關報。他主持工作,難容異己,對非共產黨員和要求多元聲音的員工另眼相看,毫不手軟地連續解僱了24人。

1975年11月,因葡萄牙政治形勢急轉直下,聯合政府宣告垮台,左翼謀求效仿"十月革命"再度舉事,但失敗,溫和右翼掌控了大局。薩拉馬戈隨即被清除出《新聞日報》,復歸於失業。

1980年,薩拉馬戈完成小說《從地上站起來》,以新秀的姿態登上文壇。

1982年,花甲之年的薩拉馬戈出版《修道院紀事》,一舉奠定了他在葡萄牙文壇的"大師"地位。

1986年,薩拉馬戈出版小說《石筏》。

1988年,薩拉馬戈與其西班牙文譯者、30歲剛出頭的安達盧西亞姑娘皮拉爾·德爾里奧結合。

1991年,薩拉馬戈的小說《耶穌基督福音》引起軒然大波,被公開指責冒犯天主教,政府出面將此書查禁。薩拉馬戈憤而選擇自我流亡,跟着皮拉爾·德爾里奧回了娘家,後定居於加那利群島中的蘭薩羅特島。

1995年,薩拉馬戈出版《失明症漫記》。[2]

1995年,薩拉馬戈獲得葡萄牙語文學創作最高等級獎項--卡蒙斯文學獎。

1997年,薩拉馬戈出版了第10部長篇小說《所有的名字》。[3]

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葡萄牙語世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2002年3月,薩拉馬戈參加國際作家議會委派的八人作家代表團,前往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和以色列考察、聲援。薩拉馬戈在約旦河西岸公開將拉馬拉與奧斯威辛相提並論而受到強烈批評之後,便更被主流所疏遠。 2004年,薩拉馬戈出版了《復明症漫記》,故事發生在《失明症漫記》所述的同一個國家,再寫為抗拒獨裁政府,八成以上國民心靈感應,在選舉時投了空白票。

2007年,薩拉馬戈在85歲時正式迎娶皮拉爾·德爾里奧。同年,他公開呼籲葡萄牙加入西班牙,成為一省或大區,但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結果葡萄牙同胞說他老糊塗,西班牙人也不領這個老女婿的情。

2010年6月18日,因長期患病後的多器官衰竭,若澤·薩拉馬戈在西班牙外島家中去世,享年87歲。[4]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創作時間
《罪惡的大地》 長篇小說 1947
《從地上站起來》 長篇小說 1980
修道院紀事 長篇小說 1982
《石筏》 長篇小說 1986
耶穌基督福音 長篇小說 1991
失明症漫記 長篇小說 1995
所有的名字 長篇小說 1997
《洞》 長篇小說 2001
《複製人》 長篇小說 2004
復明症漫記 長篇小說 2004
暫停死亡 長篇小說 2005
大象旅行記 長篇小說 2008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98    諾貝爾文學獎    《失明症漫記》    (獲獎)
  • 1995    卡蒙斯文學獎    (獲獎)

人物評價

薩拉馬戈的作品極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頗具反諷意味,使人們得以反覆重溫那一段難以捉摸的歷史。(瑞典文學院評) 

我們都成了薩拉馬戈慰人語詞的孤兒。在他夢想的世界裡,強人會變得更有德行,有德行的人會變得更強。(西班牙副首相瑪麗亞·特雷薩·德拉維加評)  薩拉馬戈和馬爾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兩位作家,但在我看來,薩拉馬戈對現實的隱喻更強。(中國作家蘇童評) 

後世紀念

2010年6月19日,葡國空軍一架C130運輸機專程飛往大西洋中的蘭薩羅特島,文化部長加布里埃拉·卡納維利亞斯女士帶團隨機,在薩拉馬戈遺孀皮拉爾·德爾里奧的陪護下,以國禮迎回薩拉馬戈的遺體。儘管薩拉馬戈生前對葡萄牙政府的批評毫不留情,但葡萄牙政府還是決定,周六周日為全國哀悼日。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兄弟送來了致敬的紅花,葡萄牙總理若澤·蘇格拉底還親自向薩拉馬戈遺孀皮拉爾·德爾里奧發去唁電,對作家的離去表示「深切哀悼」。西班牙副首相瑪麗亞·特雷薩·德拉維加率本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薩拉馬戈的葬禮,葬禮之後,薩拉馬戈火化於首都的阿爾托·德·聖若奧墓院。骨灰一分為二,一半入土於老家裡巴特茹省戈萊加地區阿濟尼亞加的鄉村,另一半運返西班牙蘭薩羅特島,埋在自家花園他喜愛的橄欖樹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