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金公路黃浦江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嘉金高速公路跨黃浦江大橋,又名松浦二橋,是目前為止黃浦江上游的第二座橋樑(於2010年6月30日建成通車的松浦三橋為目前黃浦江上游第一座橋樑,在松浦二橋通車之前,松浦大橋一直是黃浦江上游的第一座橋樑),是一座高速公路專用橋樑,屬於瀋海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於2005年12月28日合龍,並於次年同瀋海高速公路一起通車。
嘉金高速公路跨黃浦江大橋全長約1公里,跨越黃浦江處為398米,採用連續梁結構,通航高度超過13.8米,大橋為雙幅橋形式,單幅寬度16米,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為每小時100公里。
黃浦江大橋(1989年改名車亭大橋,1995年以松江縣名首字加「浦」字改名松浦大橋),是黃浦江上建造的第一座橋樑,為通往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的金山支線重點工程。大橋位於上海市郊西南松江縣車墩鄉得勝港附近,距閔行西渡上游12.5公里,米市渡下游7公里處。橋中心裡程為金山支線K5+395.8,是一座上層為雙車道公路,下層為單線鐵路的公鐵兩用雙層橋。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浦江大橋 其他外文名:huangpujiangdaqiao 地點:上海
基本數據
公路橋的路面寬9米,兩側各設1.5米人行道。公路引橋南北岸各22孔,採用31.7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正橋長419.6米,引橋長1438.85米,全長1858.45米。引橋坡度為3%。荷載按汽-20級設計和掛車-100檢算,人群荷載每平方米350公斤。
橋樑構造
鐵路橋共有85個墩台,正橋在水中有3個橋墩,兩岸各有1個橋台,梁跨為4孔(96+112+112+96米)平弦伸臂三角形鋼桁梁,梁高12.8米,加腿高6米,通航淨高度10米,正橋坡度為2‰,兩岸96米邊跨中的80米掛梁採取4‰降坡,以減少引橋長度。北岸引橋42孔、南岸引橋38孔,採用31.7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簡支梁。鐵路荷載按中-22級(貨車由6.0噸/米改為8.0噸/米)設計,不考慮電氣機車。鐵路正橋長419.6米,引橋長2628米,全長3047.6米。
建造單位
大橋主體工程由鐵道部大橋局勘測設計處設計,其他配套工程的設計單位還有上海工業設計院、上海民用設計院、上海市政設計院和上海鐵路局基建指揮部。大橋主體工程主要由大橋局四處第三工程隊施工,其中3個水中墩由交通部第三航務工程局第二工程處施工。配套工程則由上海市建工局、上海市城建局、上海鐵路局和上海供電局施工。鋼桁梁由山海關橋樑廠製造;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及鋼筋混凝土管樁均由大橋局南京橋樑廠製造;1.2米鋼管樁由上海東海船廠及4805廠製造;橋樑支座由上海電機廠、汽輪機廠、重型機器廠、機修總廠及大隆機器廠等單位製造。
建造過程
大橋自1974年7月26日開工,1975年9月11日鐵路橋通車,1976年6月29日公路橋通車。
據1973年7月4日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提供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地區地震基本烈度鑑定報告》,確定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廠址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5度。橋址位於松江縣境內,接近金山縣,按基本烈度6度考慮。
大橋局勘測設計處對三個水中墩基礎的初步設計有4個方案:一是浮運鋼沉井,二是直徑1.55米鋼筋混凝土管樁,三是直徑0.55米鋼筋混凝土管樁,四是直徑1.25米鑽孔灌注樁。經過比較選擇,初議將鑽孔灌注樁基礎作為推薦方案,概算為864.6萬元。其後,鑒於交通部駐滬單位三航局擁有大型打樁船和上海市的船廠有能力製造並運送長鋼管樁等有利條件,於1974年7月最後形成用直徑1.2米鋼管樁基礎和在鋼套箱圍堰內澆築高承台的實施方案,並將三個水中墩交於三航局第二工程處施工。該局使用KYC—70打樁船和MB—70柴油打樁錘,插打直徑1.2米、長46米、重30.2噸的無接頭開口鋼管樁,順利打入土中35.5~38.5米。三個橋墩同時交錯進行作業,占用河道較窄,保證了正常航運,並降低了造價。此方案的修改概算為694.4萬元,較原方案節省170萬元,達到快速施工和節約投資的效果。鋼套箱重67.37噸,內壁底平面尺寸與墩身承台底面相同。先按實測竣工的樁位在套箱底板上割好樁孔,待底板與套箱聯結好後,由潛水員在水下封堵樁與底板樁孔間的空隙,將樁頂加蓋,再用水下混凝土封底。此時,鋼套箱成為橋墩施工的防水圍堰和灌築承台、墩身和墩帽混凝土時的共用模板。大橋所用的鋼管樁,從樁底往上28米範圍內,在外圍加焊4塊加勁鈑,使樁的截面周長增至4.46米,相當於直徑1.42米樁的截面周長。由於增加了與土的接觸面,因而提高了樁的摩擦承載力。經此處理,每根樁節省鋼材1.4噸。兩岸各有4個公路鐵路兩用墩,採用直徑1.25米鑽孔灌注樁基礎。從1974年9月1日起至1975年1月29日止,完成全部鑽孔灌注樁73根,計4088延長米,灌注樁身水下混凝土6098立方米。
兩岸的公路、鐵路引橋共有112個橋墩,採用直徑0.55米鋼筋混凝土管樁基礎。從1974年7月26日起至1975年12月17日止共插打管樁1202根,計38289延長米。
鋼桁梁架設前,在上海岸(北岸)鐵路引橋下游側修建預拼及存放鋼樑的台座。北岸第一孔鋼桁梁採用半懸臂拼裝,利用水中的試樁作為臨時支點,隨拼裝進度逐節向前移動。其餘3孔均採用全懸臂拼裝。從1975年5月6日開始拼裝至同年8月10日止拼完,鋼樑共重3642噸。鐵路引橋的31.7米預應力混凝土梁,除北岸#0~#18墩的18孔是用2台65噸龍門吊機架設外,其餘62孔都用66—130型架橋機架設,1974年12月11日起始,1975年8月23日結束。兩岸公路引橋的31.7米預應力混凝土梁,系各用2台40噸龍門吊機架設,1976年2月4日起始至5月25日架完。
上海市於1977年11月成立黃浦江大橋驗收交接小組。該小組在驗收交接報告中認為:大橋在設計中採用大型鋼管樁高樁承台和吊箱圍堰建造墩台的施工方法,比較先進,較充分考慮了養護維修方面的需要。大橋主體工程的施工質量是高的,速度是快的。全橋概算5258萬元,實際造價4941.5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