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鄉的路(周建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回鄉的路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回鄉的路》中國當代作家周建華的散文。

作品欣賞

回鄉的路

中巴車出羅江城,一路往鄢家進發。

這次羅江採風,目的地是鄢家壁山村的元寶山。壁山村緊鄰我的老家天台村,可以這樣說,從我的老家門口去元寶山,不過三四公里。

中巴車先上了羅桂路,這是去鄢家的必經之路。我小時候,羅桂路是一條石子兒路,長年累月大坑套小坑,走在路上的汽車隨時都顛來簸去,仿若跳舞。上世紀九十年代,羅桂路修成了瀝青路,不過沒幾年便又被碾壓得坑坑窪窪。那時候回老家,開車也好,坐車也罷,常常被顛得七葷八素。前幾年,羅桂路重修,鋪了炒油路。據說,炒油路比瀝青路好了不知多少倍,路面平、噪音小,開起車來特舒適。

汽車在羅桂路上一路暢行,很快便過了鄢家場鎮,來到鄢慧路口。鄢慧路便是到我老家的路,也就是去元寶山的路。這條路以前並沒有名字,我們把它叫做機耕路,準確說就是一條黃泥巴路,偶爾走走拖拉機。聽老家的人說,十幾年前,村里人湊了些錢,鎮上又給了些補助,把路擴寬,打成水泥路面,一直通到慧覺,才叫了鄢慧路。

從鄢慧路到壁山村,往右有一條小路通往元寶山,但我小時候很少走這條路。我去元寶山,一般是祭祖的時候。我的一個叫做丙元公的老祖先葬在老君村,也就是元寶山那裡。春分節前,大人們開始準備祭祖,我卻有些不以為然。我以為,元寶山茅草叢生,還有些野墳,荒蕪得讓人心懼,若不是跟着大人,小孩子可不敢去。我曾經問大人,老祖先為什麼葬在這樣一個地方。大人說那裡地勢高,風水好。我懷疑這是大人敷衍小孩子的話,元寶山高是高,風也是有的,水在哪裡呢?沒有水,麥子啊、玉米啊、土豆啊,種啥啥不成,風水有什麼好?元寶山雖說在鄢家、新盛、慧覺交界處,卻誰也沒拿它當回事,空有「元寶」之名。再說了,去元寶山那幾里路很不好走,路窄,比田埂寬不了多少,還坑坑窪窪,穿着鞋走都硌腳。若是下了雨,就得打光腳。若是不打光腳,陷進黃泥漿里,腳出來,鞋便留在稀泥里了。而且,祭祖還要往新盛方向再走一段。那一段路後來叫做新慧路,比鄢慧路還要窄,還要爛,尤其是坡多彎多,最難走。

記得有一次,我和幾個小夥伴走那一段路,正累得不行的時候,來了一輛拖拉機。那時候這條路上幾乎不會來汽車,拖拉機也是極少見的稀罕物。我們一看見拖拉機便興奮起來,滴里嘟嚕跟着拖拉機追。說是「追」,其實便是快步走,在崎嶇蜿蜒的山間小道上,拖拉機慢得如蝸牛爬行一般,追它根本用不着跑。我們緊走幾步便追上了拖拉機,雙手抓住車廂邊緣,便把自己掛了上去。拖拉機搖搖擺擺,我們就在車廂上晃晃蕩盪,那樣子,仿佛在盪鞦韆。我們盪得開心,開拖拉機的叔叔就只有擔心的份兒了,於是趕緊停下來趕我們。他一趕我們就跳下來,他再去開,我們便又掛上去,反反覆覆,讓開拖拉機的叔叔很是惱火。後來我去外地讀書、工作,便沒再走過這條路。我的意思,這一次採風,也不知道這一段路現在有沒有變化,或者說變成什麼樣了。

到了鄢慧路口,汽車本該左轉,曾部長卻讓沿着羅桂路繼續直行。曾部長是這次採風的負責人,在邀約我們的時候便提醒過,不要用過去的老眼光看羅江。見採風的中巴車不走鄢慧路,我有些疑惑,難道要去的元寶山不是我說的那個元寶山?我問曾部長,曾部長說就是壁山的元寶山。我說怎麼不走鄢慧路,曾部長說,前面有條好路。有好路走當然好,但我依然有些懷疑。我一直以為,我老家門口那條路便是去元寶山的好路。

約莫兩三公里後,羅桂路左邊出現一條嶄新的炒油路。曾部長說,就從這條路走。司機一打方向盤,汽車穩穩噹噹開上了炒油路。輪胎髮出輕盈的沙沙聲,頓時將路面的平整、柔軟傳遞到我們的腦海。很快,開始爬坡,或許是彎道的原因,中巴車放緩,但依然平穩輕快。我放眼車窗外,兩邊是高高的山坡,山坡上到處是橘樹。雖是中秋已過,橘樹依然茂盛,葉片綠油油的,在陽光下閃着晶瑩的光澤。橘樹上掛滿了橘子,也是綠油油的。曾部長說,再過兩個月,橘子成熟了,便會變成紅色,那時候,漫山遍野都是紅彤彤的。曾部長的話,讓我浮想聯翩,「園橘千株欲變金」應該便是他說的那種情景了。

中巴車拐過一個大彎,右邊的山坡突然沒有了,路邊出現一道豁口。豁口下面展現出一片空曠的田野,其間矗立着一片房屋,有人說那房屋是老君村的周家大院。我突然反應過來,這地方不就是當年我和小夥伴爬拖拉機的地方嗎?再往前應該便是元寶山了。我突然有些急迫起來,想快些見到元寶山。

中巴車很快來到山頂,右邊便是元寶山,準確地說是元寶山的山尖。一眼望去,山尖上長滿了橘樹,蓊蓊鬱郁、整整齊齊,也掛滿了橘子。這些橘樹,和道路兩邊的那些橘樹連成一片,也和四周山坡上層層疊疊的橘樹連成一片,一直延伸到山腳,蔓延到天台村。見此景狀,我不禁心裡一詫,這哪裡是「園橘千株欲變金」,分明是「園橘千畝欲變金」。站在元寶山頂,遠處山坡上有一副字映入眼帘:「山上掙票子,山下飽肚子」。我說,這山上真能掙票子?曾部長說,路好了,這滿山的橘子便是票子。

如此看來,元寶山還真是個風水寶地。

[1]

作者簡介

周建華, 網名天台, 四川羅江人,生於1968年4月,著有散文集《天台軼事》。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德陽市教育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網絡作家協會主席、德陽市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德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