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是一個專用名詞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2007年6月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發改經體〔2007〕1248號),明確:國務院同意批准設立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同時要求成都市和重慶市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要求,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改革,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儘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概念是,首先做大城市,然後由城市反哺農村,最後消除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中國上個世紀80 年代出現了深圳經濟特區,90年代出現上海浦東新區、進入21世紀有渤海新區。如今,成都、重慶成為了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成渝特區),它的意義可以與當年的深圳、浦東、渤海新區相媲美。由於是綜合改革試驗區,因此區內將享有特殊政策。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以往我國設立的經濟特區有相當大的區別。
設立試驗區,並不意味着「給錢、給政策」,而是鼓勵試驗區在一些重點領域大膽 創新,探索實踐。在試點具體實施方案的制定上,也是由國家、省、市共同商討制定。作為試驗區,有更多的主動權,但並非有人想象的「國家給它很多優惠政策」。
與上世紀80年代設立深圳特區相比,成都和重慶面臨着完全不同的現實。中央設立深圳等特區時,計劃經濟體制仍是大背景,中央希望藉此探索改革之路,解決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問題。而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確立,當前的任務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解決經濟發展中的體制矛盾,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