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膚草 |
中文學名: 地膚 拉丁學名: Kochia scoparia 別 稱: 掃帚草、綠帚、掃帚菜 二名法: Kochia scoparia 界: 植物界 門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目: 中央種子目 Centrospermae 科 : 藜科 Chenopodiaceae 亞 科 : 環胚亞科 Cyclolobeae 族 : 樟味藜族 Camphorosmeae 屬: 地膚屬 Kochia 種 : 地膚 分布區域 : 分布於歐洲及亞洲 |
地膚(拉丁學名:Kochia scoparia)別名掃帚菜、掃帚苗。為藜科地膚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自歐洲、亞洲,在我國的各省區均有分布,多生於荒野路邊。為常用中藥,具有清濕熱、利尿等功效,外用治皮膚癬及陰囊濕疹。[1]
形態特點
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圓柱狀,淡綠色或帶紫紅色,有多數條棱,稍有短柔毛或下部幾無毛;分枝稀疏,斜上。葉為平面葉,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3-7毫米,無毛或稍有毛,先端短漸尖,基部漸狹入短柄,通常有3條明顯的主脈,邊緣有疏生的
銹色絹狀緣毛;莖上部葉較小。花兩性或雌性,通常1-3個生於上部葉腋,構成疏穗狀圓錐狀花序,花下有時有銹色長柔毛;花被近球形,淡綠色,花被裂片近三角形,無毛或先端稍有毛;翅端附屬物三角形至倒卵形,有時近扇形,膜質,脈不很明顯,邊緣微波狀或具缺刻;花絲絲狀,花葯淡黃色;柱頭2,絲狀,紫褐色,花柱極短。胞果扁球形,果皮膜質,與種子離生。種子卵形,黑褐色,長1.5-2毫米,稍有光澤;胚環形,胚乳塊狀。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分布範圍
全國各地均產。分布於歐洲及亞洲。
生長環境
生于田邊、路旁、荒地等處。
栽培技術
地膚適應性較強,南北各地均可栽種,對土壤要求不嚴,房前、屋後、地邊、地角等處均可栽種。用種子繁殖,春季4月播種。播種前澆透水,進行條播,行距0.5-0.8米,覆土0.4-0.5厘米,播種量為1kg/667m2,播後稍鎮壓。保持土壤濕潤,約10天出苗。苗出齊後要及時間苗、定苗,並及時鬆土、除草,適時澆水,每年施追肥2-3次。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曬乾備用。莖葉切段曬乾即可。 1.播種育苗 地膚適宜發芽溫度為10-20℃。育苗時可以採用裸地直播或保護地育苗移栽的方法。裸地直播可於4月中下旬進行。穴播、條播、撒播均可。保護地育苗可於3月上旬至中旬進行畦播。雖然地膚較抗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當播種前也要澆足水,並施入一定量腐熱的有機肥。覆土厚度為1-1.5厘米。 2.田間管理 定苗或者移苗。如果採用裸地直播,當苗長到15-20厘米高時,可結合採收幼苗按株行距70-100厘米定苗;如果採用保護地育苗,當幼苗長到6-10厘米時即可移苗定植。
3.水肥管理 除施足底肥外,在疏苗和緩苗時,結合灌水沖施一次速溶的生物有機肥150kg/hm2。雖然地膚較耐乾旱,但保持田間濕潤不僅能提高產量,而且還有利於提高其產品的品質。因而,在生長期內應每隔7-10天澆一次水。 採收 一般當植株長到15-20厘米高時即可採收幼苗,4-7月可陸續採收嫰莖葉,立秋後可採收整株或種子。
主要價值
幼苗可做蔬菜;果實稱「地膚子」,為常用中藥,能清濕熱、利尿,治尿痛、尿急、小便不利及蕁麻疹,外用治皮膚癬及陰囊濕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