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坦直鎮位於上海市南匯縣西部偏中。鎮境東接六灶鎮、三灶鎮,南連新場鎮,西鄰下沙鎮,北接瓦屑鎮。鎮人民政府駐地坦直,轄1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25.76平方公里,人口2.03萬。主要河流有一灶港、二灶港、北三灶港、四灶港、立新港。有新坦瓦公路。2002年坦直鎮、新場鎮合併為新場鎮。 新坦瓦公路(現:申江南路)將新場、坦直、瓦屑鎮連成一線,與滬南公路和周南公路相交。南北貫通的立新港與衛星河連接。從周浦至宣橋的周宣線公交車及川沙至奉城的628專線車通過該鎮,交通十分便利。[1]
基本概況
1995年9月,坦直撤鄉建鎮。清宣統元年(1909年)始有鄉的建制,1959年成立坦直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鄉,1995年撤鄉建鎮。全鎮有10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126個村民小組,1個高優高(高產、優質、高效)農業
示範基地和1個水產大隊。全鎮總面積2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77公頃,總人口19265人,總戶數7747戶,農業人口17495人。200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9.8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8.76億元,農業產值1.07億元,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0.5億元,稅收4073.12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801.88萬元。[2]
經濟發展
工業是坦直鎮的支柱產業。全鎮工業企業186家,其中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企業28家,集體企業1家,村級企業
及私營企業157家。主要以化工、塑料製品、服裝和機械製造為主。2001年在職企業職工9168人,人均分配9462元。基礎管理和科技創新在全鎮工業企業中有了新發展,全鎮有7家企業已通過了ISO9000系列標準認證。上海金櫻塑料實業有限公司ISO為主導,強化科技創新,2000年已通過ISO監督訪問。全鎮工業產值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17家,村級企業6家,創利百萬元的有12家,上繳國家稅收超過百萬元的4家。建築業以優質服務、優良工程贏得市場,2001年實現施工產值3407萬元。完成施工建築面積27500平方米,竣工面積19000平方米。農業圍繞保糧、增值、富民的目標,走糧經型發展之路,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2001年,全鎮年產糧食7092噸,實現農業產值1.07億元,養殖業注重奶牛和禽蛋生產,種植業以西甜瓜、茭白、甜玉米、各類蔬菜為主。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金融商業、通訊、水電設施齊全。全鎮擁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1149戶,文化站1個,內設閱覽室、圖書室,藏書11500冊,村級圖書室8個,影劇院1個,2001年全年放映電影102場(包括電影下鄉),戲劇25場。中學1所,14個班級654名學生,64名教職員工。小學1所,25個班級1136名學生,上崗教師81名。幼兒園1所,9個班級382名學生,教師20名。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1所,衛生院1所,各村都設有衛生室,新建敬老院1座,內設床位55張。鎮區設有農業銀行坦直營業所1家,信用社1個,電訊營業所1家,全鎮商業、服務業銷售網點211個,各村都有便民服務中心。全鎮在深化企業改革的同時,認真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認真履行勞動合同制。有3481人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有654個外來民工簽訂勞動協議。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險有新發展,全鎮有11544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0171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全鎮逐步形成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新舉措,公安民警、治安聯防隊、老年護村隊、紅領巾宣傳隊等形成晝夜防範體系,至2001年全鎮創建市級"安全小區"2個,縣級"安全小區"9個,創安率達100%。
自然環境
坦直鎮位於黃浦江東岸,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
坦直地處北緯31°03′~31°05′,東經121°31′45″~121°40′15",位於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盛行地區,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空氣濕潤,日照充足,河溝交錯,土質疏鬆,既利漁牧,亦利農耕,堪稱江南"魚米之鄉"。
文化
清乾隆八年(1743年),陸學淵編撰完成《南匯縣副志》16卷,對《分建南匯縣誌》作較詳細的修正。盪湖船、打蓮湘、挑花籃、蚌殼舞等民間文藝是廟會、燈會上的重要活動內容。踏車山歌、田頭山歌遍及全鎮,滬書灘簧和浦東說書則是坦直人最喜歡的地方文藝。
民國35年(1946年),坦直地區創辦《干戈》雜誌,成為中共地下組織的進步刊物。
解放後,坦直公社(鄉、鎮)黨委、人民政府加強對文化事業的領導。農業合作化時期,坦直地區創建業餘劇團。1957年,建立坦直鄉廣播站。1961年,建立坦直文化館。1971年,成立坦直電影放映隊。1979年,創辦文藝工廠。同年,籌建坦直影劇院。1979年至2001年,坦直文化站獲市級以上演出獎、文藝作品獎9項。文化專職幹部郁敬個人獲市級以上獎勵7項。
1997年11月,坦直鎮開始安裝有線電視。2001年,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3]